2012-03-23 12:46:00 我要评论
张召旭 来源:齐鲁晚报22日,气象台工作人员正在根据雷达监控天气。 本报记者 张召旭 摄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天气预报在人们的生活中已不可或缺,每天晚上坐在电视前看气象预报,几乎成了每个家庭中常见的生活场景。但为何有些预报不准确?哪些天气最难以预测?22日,世界气象日前夕,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聊城市气象台。
疑问一>>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
“我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可这天气预报有时候却不准确,明明播报的有雨,有时候一天连个雨点也见不到。”市民蔡先生说,在他的印象里,天气预报经常不准确,特别是在预报雨雪天气的时候。
聊城市气象台副台长韩风军介绍,除了暴雨、暴雪、冰雹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外,聊城市气象台晴雨准确率目前能保持在90%以上,也就是说一个月会有3天的天气预报不怎么准确。“一般来说,市民对雨雪天气印象最为深刻,往往预报的没雨,偏偏市民却挨淋了,这时他从心理上就会认为天气预报不准确。”
韩风军说,中国天气预报只有60年左右的历史,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
疑问二>> 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为何不一样
很多市民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抱怨,感觉夏天气温都高达40℃了,可天气预报却说只有34℃。韩风军解释说,平时特别是夏天,市民的体感温度是在并不“正规”的环境下感觉到的。
韩风军说,气象台预报的气温其实是在百叶箱中预报出来的,别看这百叶箱很小,里面有很多门道。百叶箱是白色的,这样不容易吸热,另外它的周围都是透风的,箱壁两排叶片与水平面的夹角约为45°,呈“人”字形,内部的感应部位距离地面1.5米,最重要的是开口向“北”,而且不会有太阳直射,周围还有植被覆盖,这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极为接近大自然的观测环境。
在气温35℃的环境中,如果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5%之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同样的温度环境下,空气中的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而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
疑问三>> 为何观测台大多在郊区
新建的聊城市气象台并不像其它政府部门一样,设立在熙熙攘攘的市中心,而是在东南环,就连凤凰苑观测台也在湖南路以南。对此,韩风军说,气象观测站选址是有要求的,建设气象观测站获取资料要有代表性,不受其它条件的干扰。
“观测场必须建在空旷平坦,四周没有高大树木和大水池等的地方。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韩风军说,不仅如此,也不能建在周围有高大建筑物的地方,根据标准,风杆高10米,城区普通的楼房都能超过此高度,别说一些小高层了,如果周围有高大的建筑物,对风向的影响较大,甚至可能改变风向,这样一来得出的数据就会有些不真实。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