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3 11:12:00 我要评论
苗华茂 李娜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本报记者 苗华茂 李娜
“你看看这些青苔,都是这一两天被风刮上来的,再过几天海边上会有更多。”12日,海阳市大闫家镇庄上村渔民包光月从海水里捞起一小缕绿色水藻拿给记者看。当地人介绍,这种被称之为青苔的,正是最近几年泛滥于山东沿海的浒苔。
“浒苔提炼生物油的技术我们已申请了专利,最近两年由于浒苔的量不大,原料不充足,所以这一成果没能成功转化。”同样关注浒苔的还有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秦松,当得知浒苔已逼近海阳时,他当即表示这几天就要到现场看看。
浒苔生物油产率达53%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等原因,浒苔潮频频来袭,大量浒苔漂浮聚集到岸边,阻塞航道。浒苔在海中腐烂繁殖时需消耗大量氧气,散发出恶臭,对海底生物和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2008年奥运会前夕,规模空前的浒苔潮袭击了山东沿海,青岛等地有关部门出动万余人,打捞浒苔百万吨之多,最终才保证了奥运会帆船赛的顺利进行。眼下,浒苔再次来袭,不由使人重新关注起如何让这一海洋灾害“变废为宝”,探索海洋副产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秦松从2008年起就开始了对浒苔的研究,次年,浒苔热裂解制取生物油工艺研制成功,并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据介绍,运用该工艺,生物油产率可达53%,但前提是浒苔必须去除水分。
秦松告诉记者,浒苔这种生物含水量特别高,几乎90%都是水分,去除掉其中的杂质和水分后,浒苔就可以作为提炼生物油的原料了。
根据秦松的介绍,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以2008年那场浒苔潮为例,上百万吨的浒苔,在去除水分后约有10万吨原料。再以生物油产率53%计算,如果把当年打捞上来的浒苔全部用于提炼生物油,那么就能产出5万多吨的生物油,其中蕴藏的经济价值还是非常可观的。
转化生物油技术已获专利
那被人们视作灾难的浒苔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了生物油的呢?海岸带研究所提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中是这样介绍的,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油的制备方法,公开了一种浒苔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工艺。
工艺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浒苔碾碎、干燥、粉碎后置于裂解反应器中裂解,裂解产物经过冷却后,热解气体中的可凝性组分,也就是生物油进入液相;同时分别回收气体和固相,裂解温度为500℃-600℃。
浒苔在裂解反应器中500℃-600℃温度范围内的停留时间为1秒;本发明生物质转化率可达90%;生物油产率可达53%,采用此工艺得到浒苔液体生物油,为浒苔的利用找到了很好的途径,也产生了一种优良能源。
秦松介绍,2008年出现大范围浒苔潮后,他所在的研究所接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发出的紧急研究命题,要求对浒苔的特性及应用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国内其他一些科研院所也都展开了对浒苔的研究,其中上海复旦大学通过水热液化工艺,也成功将浒苔转化为了生物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那之后很短的时间内,浒苔面条、饲料、肥料等产品也相继研制成功,并迅速被推向市场。甚至有的研究机构以浒苔为原料,还制造出了附加值更高的化工产品。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