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辉 王洪涛 报道
本报威海讯 李军杰是光明路“都市商店”的个体经营者,以前经常将水果、饮料等商品摆在门前人行道上招揽顾客。如今,老李店门前干干净净,畅通无阻。
“城管变和气了,俺反倒不好意思乱摆乱放了。”4月27日,谈起转变的原因,老李这样说。原先,城管执法人员态度比较生硬,动作慢了还要把摆放在外面的货品给没收。今年以来,执法人员脸上有了笑模样,说话音调也降低了不少,上门执法先亮证,亲切地称呼自己“老李”,店外摆的东西多,执法人员还搭把手帮着往里搬。“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这么客气,咱也不能给脸不要脸。”老李说话实实在在。
从以前“猫鼠游戏”的主角变为如今见面打招呼的朋友,变化源于威海城管今年以来推出的《文明执法语言肢体动作标准》,这也是我省17市城管系统推出的首个此类标准。
“城管执法队伍是维护城市容貌、环境、秩序的首道防线。但说实话,这支队伍在市民群众心中的满意度不高。一方面是因为管理执法对象多为弱势群体,易引起社会同情,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执法人员粗暴执法、滥用权力。”威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蔡洪波说。
为扭转队伍形象,威海城管结合实际工作,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文明执法守则,对执法人员的语言和肢体动作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如:不坐在车上大声吆喝、呵斥;要亲切称呼执法对象;降低音调,以当事人听清为高限。在肢体动作方面,做到不打、不踢、不推、不掀、不踹,切忌怄气损毁当事人物品,切忌当街追赶当事人等。
为了配合标准推行,威海城管执法局还聘请了50名社会监督员,于3月30日正式上岗,对城管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标准推行以来,城管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的关系大为改善。在清理路边野广告时候,一些业户还主动帮助执法人员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