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80后青年出书记录抗癌十年路:“活着”就有希望

2017-07-04 17:36:05 来源: 闪电新闻 作者:

  29岁,本该是生命中最好的年华,东营的小伙子王沿伟,却与鼻咽癌抗争了十年。如今因为并发症严重,他连最基本的发音、饮食都存在困难。可是,面对癌症,乐观的王沿伟没有自暴自弃。他写下25万字的书稿《活着》,记录自己的十年抗癌路。如今,这本书即将付梓成书。王沿伟说,视死如归固然可敬,但他更希望积极乐观地“活着”。因为活着,就有希望。

  高考前他被查出癌症

  王沿伟1988年出生于利津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岁之前,他的生活风平浪静:性格开朗,谈锋甚健,总是学生堆里的中心;精力充沛,体力旺盛,打一个小时篮球后,还能绕400米跑道跑十圈。然而,19岁这年,距离高考仅有50天时,因为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的他遭受了晴天霹雳:他被确诊为鼻咽癌。

  高考暂停,求就医问诊,王沿伟的生活被彻底改变。此后十年间,他经历一年高中复读、四年大学、五年残疾,现在在家乡的一个公益岗位工作。疾病让他失声变残,身体、精神承受着双重折磨:因为吞咽困难,他日常每顿饭都至少需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颈部纤维硬化使他颈椎疼痛无比;发音困难让他难以通过说话跟人正常交流。就在这种情况下,王沿伟说:“我依然感恩这段千疮百孔的生命,热爱这份苟延残喘的生活,阳光、自信、真诚,与人为善。”

  他还是那个乐观积极的少年,一直不曾改变,即使在癌症面前。

  笔录十年抗癌路

  2011年,王沿伟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治疗期间,一位姓蔡的医生知道他在学校做学生记者,平时喜欢写东西之后,建议王沿伟把自己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这让王沿伟萌生了写书的想法:把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希望暂时过得不顺心的人找到快乐,幸福的人更加幸福。

  记录十年抗癌路就此开始。为了治疗,王沿伟去过六七座城市、十几家医院,积累了近二十本门诊病历,三十几张检查胶片和报告单,上百页住院病历。即便如此,他却在住院期间主动暂停治疗,参加高考,顺利考入山东农业大学;大学期间,他担任学生会常委、社团社长、校园记者、班主任助理,曾参与CUBA、CUVA、全运会报道,在各大报纸和网站发表文章数百篇。工作后他发表几十篇调研论文,先后获得几十张荣誉证书,并利用业余时间争分夺秒写作。

  从2011年动笔至今,经过多次增删、反复修改,最终写成了25万字书稿。他给自己的书稿命名为《活着》,因为他说,“我想活着。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就有希望。”

  在这本书中,王沿伟以“青春与疾病”、“大学与爱情”、“平淡与起伏”三个主题,分章节写下“高考遇到癌症”、治疗与并发症、校园中的求学恋爱、挣扎与低谷、陌生人的爱与帮助等内容,记录了自己的“抗癌十年”。书写成侯,王沿伟两次联系出版社想出版却失败了。王沿伟决定自费出书。但出书所用的3万元费用,让这个因为癌症而负债累累的家庭承担不起。

  王沿伟决定通过网络预订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出书梦。

  三天预订出1700本

  6月25日,王沿伟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言伟心声”中发出了一篇文章——《〈活着〉》│ 王沿伟要出书了》。这篇文章迅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文章被广泛转发,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络绎不绝,仅仅三天,《活着》就销售出了1700本。

  母校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王秀峰,第一时间添加王沿伟微信,并转账2000元订书,嘱咐他有困难尽管开口;1998级校友宋国素师兄,预定了108本赠送给母校的新生师弟师妹们;2003级李泽南师兄,通过朋友转账2000元订书,王沿伟通过微信把钱退了回去,他却坚持不接收;还有老师傅臣家、徐宏志、齐金平,母校学工处、科技处、后勤处……《活着》原定首版印刷1000册,却因老师、同学和众多陌生人的深情厚谊,追加到了2000册以上。目前,王沿伟已联系出版社协调书号,等待书号下来之后就付梓印刷,尽快把书邮寄到订阅者手中。

  “如今再回头看的话,出版这本书,是了我一个未了夙愿。”王沿伟说。尤其是今年春节以来,身体频繁出问题,三分之一时间都留在了医院或去医院的路上,这更加催促他必须尽快完成这件事。他说,“我想在这短暂的一次生命旅途中,为世界留下点什么。我想告诉自己,告诉朋友,告诉世界,活着,就该体验,就该尝试,就该绽放。我面对十年病痛,尚能如此热爱生活,幸福中的人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呢?就像书中所说,愿暂时过得不顺心的人找到快乐,幸福的人更加幸福。”

  《活着》可继续订购

  现在王沿伟的《活着》可以继续订购,目前定价是39元一本,预订价38元一本,70元2本,100元3本。读者可通过支付宝(wangyanwei0209@163.com)或微信(wangyanwei0209)转账,留下姓名、地址和电话,书籍出版后邮寄到家。

  《活着》书摘

  一、高考完再住院可以吗?

  老大夫看了看我,说:“你,你是病号?”像病理科大夫一样,吕大夫对我就是病号这个事实也不太愿意相信。

  “小伙子你得住院!马上住院!”

  “很严重吗?未分化癌是不是还没有分化成癌?”

  “癌症,就是癌症嘛!”

  老大夫用夹杂着滨州方言的普通话,说得严肃而认真。

  眼泪没被控制住,一下子流了出来,我迅速用手抹去。

  “我还有50天就高考,可以高考完再来住院吗?”

  “孩子,高考咱可以明年再考,先治好病再说。”

  “这就马上高考了,大夫您看看考完试再来没事吧?”站在我身后的父亲说话了。

  “孩子不知道这个病的严重,你当家长的不知道吗?考什么试!等治好病再说!”听到父亲的话,老大夫一下子拉下了脸,语气不再温和。她把老花镜摘了下来,她生气了。

  父亲连忙道歉,然后询问治疗措施。

  二、把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

  2016年,两位身患癌症的亲朋,以及网络中相识的几个病友相继离世,最好的朋友的母亲被确诊肺癌脑转移。与癌症共度十年、与残疾相伴五年后,我开始重新思考癌症和残疾这两个问题,追问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十年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视死如归固然可敬,但我更喜欢积极乐观地“活着”。我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分享出来,为可能经历病痛折磨的人提供一些求医参考,为即将或正在经历求学的人展现一个大学的轮廓,为热爱生活的人搭一座感悟生命的桥梁,愿暂时过得不顺心的人找到快乐,幸福的人更加幸福。

  三、活着就有希望

  四月,癌症降临到了我身上,如晴天霹雳,摧枯拉朽。

  在我即将迈入高考考场的时候,命运跟我开了一个玩笑,带来了一场灾难,带来了惊愕和恐惧。从此,噩梦一个个接踵而至,改写了我的整个人生。

  19岁,面对癌症,我没有嚎啕大哭,抱怨命运,也没有视死如归,一死百了,而是把恐惧埋在心底,带着满眼的泪水,平静地接收了突如其来的一切。

  因为,我想活着。

  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就有希望。

  闪电新闻记者 孙娟 通讯员 李晓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