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30 06:40:00 我要评论
贾瑞君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本报通讯员 李志涛 程建峰
入伍14年来,当车长,他是精通通信指挥的“特级无线电手”;当炮长,他是7次刷新实弹射击纪录的“特级射手”;当驾驶员,他是熟练驾驶两代三型坦克的“特级驾驶员”。这样一个“三特精兵”,在整个集团军,不超过20人。
他,就是北京军区某部坦克6连3排班长贾元友。7月24日,如果不是别人介绍,记者很难相信,面前这个黑黑的脸膛、张嘴就是坦克的汉子会是一个“80后”,说他40岁了绝对有人信。
从“拉煤工”到“铁甲兵王”
贾元友1980年1月出生于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河洼村。1996年,年仅16岁的贾元友初中没上完便辍学了,母亲去世时家里欠下了一屁股债,要强的贾元友便到村里的小煤窑拉煤、去砖厂背砖、做小生意、打零工,辛辛苦苦帮父亲还完了五六千元的债务。
1998年12月初,新兵贾元友一迈入部队大门,就被眼前一排威武雄壮的坦克所吸引、震撼。他暗下决心:“这里才是我的舞台,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2010年7月,北京军区进行实弹射击比武。来自不同单位的8辆坦克参加,角逐激烈。
靶子立在1200米外。贾元友最后一个登场。坐在某新型坦克炮塔内,他快速锁住目标,自信地发射了4枚炮弹。
硝烟散去,偌大靶子上只有一个窟窿,到底命中了几发?裁判员走近一看,靶心位置是一个脸盆大小的不规则圆洞。经检验核实,“四弹连续命中靶心!”奇迹发生了!从此,贾元友“铁甲兵王”的称号响彻全军。
这个奇迹,是贾元友用无数汗水和心血换来的。
记者和贾元友一同钻进某新型坦克,亲身体验了一把车长的感受。狭小的空间里,不到十分钟,记者的衬衣已被汗水湿透。贾元友说,车内温度最高时可达50摄氏度,他们夏天训练衣服从来没有干的时候;冬天,车内最低温度零下20多摄氏度,冻得身体僵硬,时间长了,只能让战友把他拽出来。正是凭着这股不怕累肯吃苦的韧劲,他练就了一身绝技。
从“煤黑子”到“铁甲兵王”,贾元友感慨地说:“武器装备再先进,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依然是人。只有练就‘人车合一’的境界,才能让武器装备发挥出最大效能。坦克就像我的肢体,炮弹推进炮膛,就像装进了我的胸膛。”
从“电脑盲”到信息尖兵
2003年底,某坦克靶场,一营刚装备的新式坦克正在进行实弹射击。身在二营的贾元友软磨硬泡进入新坦克,顿时愣住了:新坦克战斗室布局与老坦克完全不同,特别是火控计算机上密密麻麻的开关按钮,看了让人直发憷。连装弹的地方都没找到,他只好鼓起勇气请教:“炮弹从哪里装啊?”
半年后,二营也配备了这种新式坦克。就在第一次新装备演练时,贾元友由于忘记检查并关闭超越开关,居然导致炮口直接指向指挥所,幸好及时赶到的工厂师傅替他解了围。
时隔不久,团里又传出“爆炸性新闻”:贾元友最佩服的老师、团“首席射手”张某因适应不了新装备的训练要求,跟不上新装备的训练进度,导致射击水平直线下降,年底只好退伍还乡。
接二连三的刺激,让贾元友的头脑逐渐清醒起来:在部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发展中,每个官兵都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要么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最终被淘汰出局,要么勇于迎接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跨越。
“新装备智能化程度高了,操作起来只需要按个按钮,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为此,贾元友决定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开始学起。
入伍前,贾元友从来没有摸过电脑,是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为了学会操作使用电脑,从2001年开始,当时每月只有400元工资的贾元友,攒了一年多,又从别人那里借钱凑够4200元,于2003年在全团战士中第一个购买了电脑,开始废寝忘食地“恶补”信息化知识,并很快成为“电脑通”。
作为一名坦克兵,贾元友的军旅生涯恰逢我军部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时期。连队的坦克先后更换了三次,他也一次次挑战自我,成为信息化前沿阵地上一次次率先完成“士兵突击”,成为“信息尖兵”。
从初中辍学到“士官教授”
贾元友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入伍后第一次给家里写信,贾元友领到笔和纸后,脸都憋红了,愣是半天没写出一个字。这个教训,成了贾元友恶补文化知识的起点。
他专门制定学习计划。别人午休,他就钻到学习室;熄灯后,他用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书。从那时起,贾元友养成了一个挑灯夜读的习惯。“一天不摸书,心里就空落落的。”新兵下连后,贾元友第一个报名成人中专教育,两年后顺利拿到毕业证。此后他又取得了专科、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
新装备列装后,官兵们在训练中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找老贾去”。为了减轻贾元友屡屡重复解答官兵问题的负担,副团长赵宝峰决定让贾元友出本书,把新装备训练中的问题逐个梳理出来。从此,贾元友把训练中战士们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记录下来,然后再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的对策,苦熬了半个多月后,在某工程学院副教授王东军指导下,一本6万余字带着墨香的《新装备知识手册100题》发到了每台坦克上,附在教材后面的,是他精心制作的40多个多媒体课件。
不仅如此,贾元友还深入挖掘我军主战坦克作战效能,攻克12项新装备训练难题,探索出10多项训练方法,提出56条建议,带出特级、一级专业技术骨干22人,班排管理骨干27人,分别被集团军和师评为“优秀教练员”和“金牌教练员”,并分别被某兵工厂、装甲兵工程学院和清华大学聘为“新装备专家组成员”、“课题组成员”和清华大学国防生校外辅导员。
在大家眼里,他就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兵教授”,以至于去年6月份军委首长接见他时,也亲切地称其为“士官教授”。
从个人的小家到部队的大家
7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了贾元友的淄川老家。
63岁的贾久浩说:“这孩子太能吃苦了,天生就是当兵的料。”贾元友能走进军营,很大程度上是受父亲贾久浩这个70年代的老兵的影响。
今年4月份,贾元友回家探亲。看着胸前挂满军功章的弟弟,姐姐贾淑丽说:“你从来不说在部队的困难,今天你给我说实话,这些年是不是吃了不少苦?”贾元友只是憨憨地笑了笑。但当一旁抽旱烟的父亲不停咳嗽时,贾元友的头低下了,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那是我第一次见弟弟哭得这么痛心。这么多年来,他也想和小时候一样替爸爸分担,可是部队更需要他。”
“他是个坏爸爸!”有一天,7岁的儿子在家里指着照片告诉贾元友的妻子王秋芬。王秋芬至今没有穿过婚纱,领结婚证当天只在县城花30元吃了一顿馄饨,听到儿子的话,王秋芬忍不住流下泪来:2005年儿子出生,贾元友不在身边;2009年,儿子得疝气做手术,贾元友没能回家;2011年春节,儿子第一次和贾元友一起过年……在儿子需要父亲的时候,贾元友不在身边;当部队需要贾元友的时候,他却应声而到。
2010年,当贾元友三级士官期满时,因为多年荣获那么多的荣誉,再加上有个个人二等功,贾元友完全可以退伍回到老家找份不错的工作,然而贾元友却选择了留下。“是部队培养了我,我爱部队,也离不开部队。”
北京军区某机步师政委黄绪鸿认为,贾元友能有今天,是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滋养了他,是部队这个大熔炉锻炼了他:“贾元友是当代军人的典型,他的身上有一股新时代军人的气质,吃苦耐劳、坚忍好学、敢于担当、勇于拼搏,堪称现实版的‘许三多’。”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