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两地书·亲子家书 我就在你身边

2012-03-02 07:36:00    作者:傅楚楚 郭爱凤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艺术家 触不可及 在你身边 效果 影视
[提要] 都是法国片,一部受尽了美国人的宠爱,另一部却黯然失色,其中审美差异文化差异可见一斑。对于《触不可及》这部电影,一出电影院,我就想“忽悠”所有人去看,它实在太精彩了。这种地域性现实带来的审美障碍也许是它难以讨美国人欢心的主要原因吧,不在其中,难知其味。

  □ 傅楚楚 郭爱凤

  妈妈:

  法国无声电影《艺术家》在今年的奥斯卡包揽了五个奖项,创下了“非英美片”的获奖纪录。而另一部在法国本土连续九周票房冠军,被封为“神作”的《触不可及》却“申奥”失败,没有入围最佳影片。都是法国片,一部受尽了美国人的宠爱,另一部却黯然失色,其中审美差异文化差异可见一斑。而且,《艺术家》的主演让·杜雅尔丹获得了奥斯卡影帝,但是在法国恺撒奖的最佳男主角的竞争中,却又输给了《触不可及》的主演奥马尔·希,说明法国人对待两部影片的态度也有一些分歧。

  这两部电影我都观看了巴黎的首映,当时并没有受太多获奖情况的干扰。我个人的感觉是,《艺术家》的口味显然更具有“普世”价值,也就是说它是迎合英美电影界的口味的:无论是故事本身——讲述一个电影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遭遇,相当主旋律,还是表现手法——向默片和好莱坞经典桥段致敬,又或是表演方式——略显夸张、用力,都是符合奥斯卡的评奖标准的。总的来说,《艺术家》从方方面面来看都是天生的奥斯卡种子选手。说句玩笑话,法国电影人屈膝向好莱坞致敬,美国人能不给足面子吗?

  对于《触不可及》这部电影,一出电影院,我就想“忽悠”所有人去看,它实在太精彩了。瘫痪的贵族Philippe代表的是曾经传统守旧的法国社会,而黑人护工Driss代表了移民带来的冲突和生活困境。一个如此敏感的题材,导演却用了法国人特有的自嘲式幽默表现出来,引得观影过程中爆笑声不断;同时又不乏内心的温情脉脉,作者确有举重若轻的才华。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在今天移民问题突出的法国,所有人都可以从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包括我们这些在巴黎生活了几年的留学生。这种地域性现实带来的审美障碍也许是它难以讨美国人欢心的主要原因吧,不在其中,难知其味。

  这部影片的关键,已经不再满足于揭示现实的阴暗和残酷,因为这已经无人不知,何需重复?一味揭疤,对伤口无益。况且电影艺术本来就是造梦机器,而不是追求血淋淋“效果”的社会新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James W.Carey说,他一直试图“将新闻学拉回到人文学科的行列,而不是听任新闻学被异化为一种关于效果、决断和控制的传播技术。只有那样的新闻业,才有可能告别冷漠与暴力。”

  或许电影也该回归人文情怀,给人以美好的憧憬。如果法国的新移民和原住民之间存在着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契机,为什么不展现给人们看,让它发挥温暖人心的作用呢?改善社会现状应该从理论批判过渡到寻求解药的阶段了。在微博上叫嚣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一个个都垮台了,为什么?人们早就听腻了口头上的揭弊,人们需要措施,需要实实在在的手段。发牢骚谁都在行,但是哪种拐着弯儿抖着机灵的牢骚都不如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当黑人Driss大闹Philippe的高雅音乐会时,我们看到草根阶层的快乐和无所拘束迅速瓦解了上流阶层的拘谨和装腔作势。《触不可及》试图告诉人们,我们之间,有这么一种和解的可能:“触不可及”的人群其实是可以触碰的。

  楚儿

  楚儿:

  法国无声电影《艺术家》在今年的奥斯卡拿了五个奖的消息,国内媒体在第一时间也有报道。我看了新闻又搜了影片看了,但因男主角不帅女主角不靓,我的兴趣也就减了。看了你信中提到法国的另一部《触不可及》,倒有兴趣看一下,是不是网上就可以搜到?

  或许是女性天性的原因,我对所有展现暴力血腥的影视,心理上都拒绝。前阵子看了一个类似《潜伏》的谍战电视剧,里面动不动就把党的地下工作者打得鲜血淋漓。多亏是在电脑上看的,一遇此类镜头,鼠标一拖就过去了。可是好好一个故事,被“打”得支离破碎。我猜编剧可能只记得“把美撕给人看”的表层意义,以为越血腥越深刻。而多数时候往往是,越血腥越肤浅。

  比起影视,我也认为新闻业更应该注重人文取向。因为新闻比影视更具广泛的影响力。影视里的镜头再逼真,你也可以认为是假的。而新闻里的画面,因为真实而往往更具刺激性。有些媒体,为了竞争读者的眼球,热衷于曝光一些犯罪的过程和暴力现场,不仅少儿不宜,就连成人也不宜。我就听到一位爱看社会新闻的老读者评论说:怎么现在社会上这么多杀人的啊!显然这是媒体放大了阴暗面造成的印象。好在现在国内有责任的媒体已经在倡导“新闻学是人学”,主张新闻要更人文更理性。

  其实哪个社会没有矛盾没有不公?你说得对,“一味揭疤,对伤口无益”。我也觉得,热衷于做“愤青”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是很不成熟的。现在国内正再次掀起学雷锋热,原先,我也觉得这有点形式主义,后来细看了有关雷锋的一些资料,便觉得雷锋还真是值得人人去学。很简单,就是做个好人,向善,向上,力所能及帮帮人。只不过,真做起来,还真是不简单。

  妈妈

刘宝才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