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探访90后"青漂"一族 25住户蜗居在四合院

2012-03-02 07:40:00    作者:王宗阳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四合院 一族 住户 老大哥
[提要] 崂山区株洲路上,有这样一群外地来的90后孩子。这群90后小"青漂",过得并不容易,但他们却认为只要能相聚在一起,坚持梦想,再苦的日子都是甜的……”   临走,孩子们邀记者一块吃顿白菜豆腐浇米饭。

  崂山区株洲路上,有这样一群外地来的90后孩子。虽然他们大都是1991年、1992年出生,却已经有三四年的"工龄"。这群90后小"青漂",过得并不容易,但他们却认为只要能相聚在一起,坚持梦想,再苦的日子都是甜的……

  一个四合院住了25户90后“青漂”

  谈起株洲路一带的这群小“ 青漂”,附近商店、饭馆的老板都挺有感触。3月1日下午2点 ,记者来到株洲路南边的张村社区。“我们这里比较偏了,物价要便宜些。这些孩子也挺会打算的,住在里面最便宜的那些‘ 大杂院’里。不过他们这日子过得倒挺红火。经常结伴到我这买些啤酒肉肠啥的。”一家超市的老板对记者说。

  按照老板指的方向,记者穿梭在蜿蜒泥泞的小路上。走了近20分钟,记者才看见店老板所说的“大杂院”。院子并不大,就是普通的农家平房院落。只不过所有平房上都建起了二层小楼,然后隔出了大大小小十几间屋子,“青漂”们就住在这里。

  记者说明来意后,住在二楼的刘米(化名)揉揉惺忪的睡眼,把记者让进屋中。不料,她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竟是,“哥哥,能别曝光我们这儿吗?这样的楼可能不合法,但是住着很便宜。这个院子有25个小间,附近厂房的朋友都住在这 。大家吃喝玩乐在一起特开心。”此话一出,反倒把记者逗乐了。

  “我听你们的工友说,你们之前的厂子不给你们投保,因此你换了工作,我是想来帮帮你们,看看还有啥困难没?”得知记者不是“坏人”后,小刘才笑着说,“那我就放心了。这里房子200块一个月,现在在青岛找不到这么便宜的房子了,我可不想搬走。”

  工资两千块每月就花五百元

  记者在小刘的屋里环顾,发现七八平米的屋子里,只有台灯、电饭锅和“小太阳”三样电器。房间也只是一个塑料门外加了一个塑料窗户。见记者要坐下,小刘不好意思地说,“麻烦你往边上坐吧,中间没有垫砖,可能不结实。”此时记者才注意到,所谓的“床”其实就是一块大木板在头尾处垫上砖头做成的。所以,只要往中间一坐,“床”就会吱呀乱响。“200块钱一个月能图啥?我给房东大叔说了,人家说给换!”小刘憨厚地说。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小刘觉得,只要自己过得滋润就行。她对记者说,“我原来在一家电器公司上班,可人家不给投保险,我就换到现在这家医药公司上班了。其实公司给提供集体宿舍,但是那里放东西不安全,住着也不方便。我和几个好朋友就从这里租了房子,自己住单间,每晚睡得都很踏实。我现在试用期每个月工资一千多,等到第二个月转成正式职工,每个月就能拿两千块左右了。公司一天还管两顿饭,平时除了和朋友买点好吃的,剩下就全攒着啦。”

  对于未来的打算,小刘还给记者亮了亮“生意经”。“你看我房租是200元一个月,这是固定的。冬天天冷,我花35块钱买了个‘小太阳’,去上班的时候也开着;平均一个星期买吃的钱都在200块上下;这里水费不用掏,每个月电费也就是二三十元。这样我一个月能攒1500块钱,积少成多,我想慢慢攒,以后就能买个小房子了。”

  觉得青岛很漂亮想着能留在这

  谈到住小窝,小刘和她的朋友挺满足;说到过日子,他们脸上也洋溢着轻松的微笑。可说到为啥到青岛、到株洲路工业区漂泊,他们陷入了沉思。小刘隔壁屋的男孩于滨告诉记者,其实谈到理想,他们没有过多去想。就目前来说,小刘想买套小房的心愿,也是他们大家共同的愿望。1991年出生的小于又想了一会,才认真地告诉记者,“在老家,我有同学都结婚了。我们没毕业就来青岛打工,只是觉得青岛这个城市很漂亮,以后也想做个地道的青岛人。”

  住在一楼张智壮本来在洗菜,看大家在阳台饶有兴味地聊梦想,自己也参与进来。他告诉记者,自己是1990年出生,但工作已经4年半了,在这帮朋友里算是老大哥。“我和小刘同在医药公司工作,不过我在这里干了快2年了。刚开始,我们都是没白没黑地包装药品,一干就是10个小时,很辛苦。公司的年轻人换了好几茬,我也混成了车间的小头头。这份工作其实很锻炼人,我们的领导也说,不管是自己开公司或者混到企业的高管,都要从这一步走过来。”

  说起这“漂”的感觉,小刘感触很深。“我们在附近不同的公司干,但从事的工种大都一样,都是干些编制、装卸、包装等重复的体力劳动。也有的人去市里换了些轻松的工作。但是仔细想想,比如我这个包装药品的活,拿钱也是按‘绩效’来。干得多拿得多,开销还少。好好干几年,不管是回老家还是干别的,就有点本钱了。说到底,大家都还是想着能留在青岛。”

  记者手记

  漂着,为了最初的感动

  记者下午两点多来到大杂院时,大家才陆续起床。他们大多数人工作是两班倒,对于上夜班的人来说,这个时间他们正好起床。

  屋里挺冷,工作挺苦,但是在他们的脸上,记者丝毫看不到苦闷和倦意。用小刘的话说,“日复一日地干活,我们也是一天天攒钱!下班睡觉起来,谁家要是做饭,我们每个人就都买些好吃的,大家聚在一块吃喝,特别有感觉。”

  “其实说我们是小‘青漂’,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小刘是1992年生人,2008年从泰安的山东医药技师学院毕业后,小姑娘便只身来到青岛漂泊。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大杂院”里的孩子,情况都和她差不多,多数来自济宁、泰安和莱芜三地的中专学校。大部分企业看准90后的孩子们工作有干劲,对青岛还很憧憬,便与学校签了协议,一些孩子没毕业就“漂”到了岛城。别看这些90后年龄小,年少自立,让他们有了超出同龄人的老成和独立。面对企业的不公平待遇,他们很“抱团”,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抗议,争取自己的合法待遇。而面对机械又辛苦的“11小时工作制”,他们则表现出很多城市孩子缺失的品质——懂得知足和分享。就像孩子们的“老大哥”张智壮所说,“大家都很累,我做一大锅白菜炖豆腐,至少能让他们吃上干净的热乎饭。”

  临走,孩子们邀记者一块吃顿白菜豆腐浇米饭。看着他们朴实的笑脸,记者仿佛也看到了未来几年,小张如愿成为了药厂的主管,而张村社区里,也有了一套属于小刘自己的小院……

  文/图 记者 王宗阳

刘宝才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