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3 07:10:00 我要评论
张子森 来源:齐鲁晚报
◤青岛星健公司的车间内显得冷冷清清。本报记者张子森摄
本报记者 张子森
本报记者在有1.5万家企业的青岛即墨调查发现,一方面,中小型企业普遍缺少一线工人,当地官方统计缺口在一半以上,总数达6万人,个别企业现有工人数仅为实际需求量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当地新生代工人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占到了70%以上,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工人开始对工作挑挑拣拣。
以服装、纺织闻名的即墨市,中小私营企业堪称经济的另外一条腿。截至2011年12月31日,该市工业企业达到7436户,私营企业6398户,外资企业792户。这几个数据较之前一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浮,其中私营企业增长率竟然超过17%。
即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综合科科长姜治普称,整个即墨市所有企业所需的劳动力人数为12万—13万人。该局2011年的不完全统计显示,本地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在5万人左右,剩余7万—8万的差额完全依靠外来务工人员。
为保证这些企业的用工需求,当地劳动部门在贵州、甘肃以及省内的菏泽、滨州等地设立了劳务合作基地,每年能从外地带来1万人左右的劳动力,但这并不足以缓解即墨的“用工荒”,劳动力需求仍有至少6万人的缺口。
该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林确认了这一数字,据他了解的信息,本地企业工人数量缺口占总数量的一半左右。
从哪里找6万人?
“我们提供带薪休假
都没有诱惑力啊”
自正月初六开始,青岛丽惠绣品服饰有限公司的招聘广告一直挂在即墨蓝鳌路一个招工点,但直到正月十七,负责人李老板还没有接到一个电话。
2月8日这天,李老板在青岛城阳汽车站站了整整一天,每次到站的大巴尚未停下,他就和几个小老板蜂拥上去,看起来比黑出租车司机还要积极。
这一天的成果是有两个人答应去他的企业看看。去厂子的路上,李老板一遍遍向他们重复自己企业的亮点:饭菜可口,空调暖气,可以上QQ。
这是一家容纳30人的微型企业,年后仅有10名工人返厂。没回来的工人分成了三种情况:年纪大的不再出来折腾了;还有一些觉得留在老家工作性价比更高;另外一部分则去了南方工资更高的地方。因为现有工人太少,企业仍未开工。
马山鞋厂的情况稍好一些,这家企业可以容纳几百人,目前还有200多人的用工缺口,但订单摆在面前,春节期间耽误的工期必须赶上,这让专门负责招聘的王经理丝毫不敢大意。
“你们凑齐了6个人,我就雇车拉你们去厂子看看。”他一边散发招工简章一边招呼。只有一个看上去40多岁的中年人表示有兴趣,其他年轻一些的客气了两句就走了。
“这么多工位呢,我们提供带薪休假都没有诱惑力啊!”王经理向记者诉苦。
两个“恶性循环”
山东润通时装有限公司的于经理对这种现象早已习以为常:“大同小异,我的工厂年后只来了20多个员工,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青岛星健针织服装有限公司老板于惟团的办公室阳光明媚,车间里却略显冷清。二楼的车间总共有9个工人在干活,这让能够容纳50多名工人的厂房显得特别宽大;一楼则只有五六个工人在工作,其中一个小姑娘一个人照顾着四台电脑织布机。
这里满员需要100多个工人,但眼下只有40多个,都是年前就在这里工作春节后返回的,新招的工人一个都没有。欧美、东南亚、日韩的订单就摆在眼前,为了在规定日期内完工,于惟团不得不把一部分业务介绍给散户。
这些散户最早也是工人,有了一定积累后自己成立了小公司,一般雇用10个左右的工人,负责给小型服装企业帮工等。按照于惟团的计算,如果自己雇用工人,生产一件衣服的成本为10元钱,但让散户加工,成本就会变成12元。
“招不到工人,只能转给散户,这样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只能降低工资,而降低工资的直接后果就是更招不到工人。”于惟团说每年年后的“用工荒”让他总结出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今年的情况似乎特别恶化,在很多小微企业老板印象里,这是2003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由于很多订单都有严格的生产周期,春节放假的七天已经缩短了工期,很多企业老板在年后开工招不到人的情况下,不得不让现有工人加班。
这就形成另外一个恶性循环。对于很多年轻工人来说,他们并不在乎加班带来的收入,而更喜欢下班后逛街或者到网吧消遣,于是和老板产生矛盾,很多工人因此离开工厂重新择业。
打工只是为了买手机
即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去年12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登记的13474名城镇失业人员中,共有10675人实现就业,其中仅有574名新成长劳动力。在上述就业人员中,25—34岁群体占到了近40%;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占到了总数的77%还要多。
“现在很多‘80后’、‘90后’都是独生子女,本身劳动力增长速度就放缓了;另一方面,读高中、中专、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新增劳动力的年限又被拉长了3—7年。”姜治普认为,短期内依靠本地劳动力来缓解“用工荒”并不现实,相反,占到上述统计中近10%的45岁以上人口,随时有可能退出统计范围。
在企业老板看来,新增的劳动力不仅不能缓解用工压力,反而带给他们无尽的烦恼。以于惟团为代表的企业老板深有体会:他们首先要看吃住条件,然后再看干什么活;加班必须经过本人同意;要有休假……否则,不干走人。
“我本来就不愿意干这个。”在一家包装企业,1990年出生的夏丽丽是最年轻的工人,她的父母从小就跟她说“不读书以后就下地,不读书以后去打工”之类的话,在她的观念里,干包装工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她之所以年后很快就出来干活,原因是看中了一款高端手机,还差2000多块钱,正好是一个月的工资。和记者交谈时,她并不避讳老板就在旁边,甚至为加班费和老板讨价还价。她没有上过高中,但和父辈相比,她知道老板不能强迫她加班,“否则可以去告他。”
夏丽丽打算挣够买手机的钱后就辞职,去商场干导购,尽管工资只有1300元,但“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