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白 晓
通讯员 梁太宏 秦贺峰 报道
本报青岛讯 “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主动为我们介绍房源,并帮助办理了暂住证和租房的各项手续。每天还有治安巡逻人员来巡查……在这里居住真是既省心,又放心。”5月18日,在崂山区张村社区,来自安徽农村的李明安告诉记者。
李明安到崂山创业已有五六个年头了,目前正在经营着一家烟酒店。前几年,一直居无所定,孩子一年里曾经连续转学两次。自打社区成立了出租房屋服务管理站,他再也不必为这些事儿犯愁了。
李明安所说的出租房屋服务管理站,是崂山区为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推出的“旅馆式”房屋出租管理模式的一部分。在这里,外来流动人员只要进行登记,就能享受到代办临时居住证、婚育证明和求职登记,还提供劳动保障、子女就学、阳光计生、司法援助等一站式服务。
“在崂山区,像李明安这样的外来流动人口近10万人。”崂山区政法委综合治理工作科科长王金利介绍:“近年来,崂山区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房屋租赁市场活跃,这给辖区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为此,崂山区探索推广了“旅馆式”房屋出租管理模式:街道成立“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办公室”,各社区设立“出租房屋服务管理站”,由3至5名社区治安志愿者、计生协管员等共同组成出租房屋管理员。
“以社区为单位,每个社区是一个‘旅馆’,社区租房服务管理站就是‘旅馆总台’,每户租房则作为一间‘客房’,并统一为每户租房编订一个租房门牌号即‘客房号’,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王金利形象地介绍了这一管理模式。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外来人口住的舒心,管理站的出租房源实行准入及星级挂牌机制,以此敦促本地社区居民改善出租房屋基础设施。同时,管理站工作人员也借鉴旅馆星级服务理念,以暂住人口需求为导向,把工作重心由管理转向服务,发放“关爱卡”,及时向外来人口提供服务。
这一模式的成功运作让外来人口享受到了与社区居民均等化的服务。“找不到合适的房子,有人管;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上学,有人帮;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人问……只要遇到困难,在这里就能解决。”在崂山区从事保洁工作的湖北籍青年李留发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有事儿只知道找老乡,现在知道了,还有政府部门为我们帮忙,在这干活,心里踏实。”
有心插柳,柳必成荫。房屋出租管理“旅馆式”给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带来了质变。以中韩街道为例,作为“旅馆式”房屋出租模式的试点,全区80%以上暂住人口集中在这里。到目前为止,该街道已与辖区8000余户出租房屋户主签订了责任书,通过出租房屋累计登记流动人口5万余人。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43.8%,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大幅提升,达到97%以上。
目前,“旅馆式”房屋出租模式正在崂山区深入推广。崂山区先后投入50余万元为各级出租房屋管理办公室配备了办公用品,启动1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培训,每年出资20万元作为暂住人口服务管理专项经费,设立了23个社区出租房屋服务管理站、8个社区警务室,配备专职社区民警16名、户管员42名。
为让流动人口享受“市民化”服务,崂山区还由政府部门推动,整合社会资源,将社会上具有较高诚信度和知名度,热心公益事业、自愿参与流动人口关爱服务的职业培训、房屋中介、卫生医疗、法律援助等机构组织起来,为新市民开展“关爱加盟”连锁服务活动,形成了群策群力、合力维权的流动人口服务机制。
目前,全区加盟单位已达41家,累计投入资金689万元,共发放了16万余张“关爱加盟一卡通”服务卡,为新市民提供了19116人次的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