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庆祥
通讯员 王先明 孙洪锋 报道
本报茌平讯 3月28日上午7点,茌平县振兴街道赵南村村民赵志伟,肩抗一把铁锹,来到自己的小麦田间地头,发动移动抽水泵,伴随着“哒、哒、哒”的马达声,渠里的黄河水哗哗地流进了麦田。10点,灌溉时间到,熄火。将机器交给下一个浇地的人家。
赵南村以前用水浇地按人头收费,有的村民逮着浇水机会,把田地四周围成高埂,把水灌得满满的;有的村民还没有轮到浇地,渠里的水就没有了。黄河水一来村民就上渠争水抢水,纠纷不断。经过不断摸索,他们第一个在全县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浇地按计量收费,根据测验每户用多少水,什么时间浇地,都张榜公布,改变了大水漫灌、挣水抢水现象,群众纠纷也随之减少。
去年该县借鉴赵南村经验,在7个乡镇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为每个支渠安装了流速仪,为每个水泵安装了计量表,支渠、毛渠、户田实现了精细管理,按计量收费,超额用水加倍收费。
实行该办法后,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的习惯,破解了用水荒,全县去年节水3000万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10多万亩,不仅解决了本县的用水难,还为下游县多输送黄河水1000万立方。
茌平北部的冯屯镇、胡屯镇、韩屯镇,地处黄河水下游,前些年黄河水来的量小时间短,农民只好加长水管、更换大功率提水泵,日夜守护等水浇地,一年只能浇上一两遍黄河水。去年从小麦返青到成熟浇了三遍透水,亩增收30多斤,增加收入1.1亿元。同时减少了农民对加长水管、加大水泵功率以及劳动力的投入,减少成本1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