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聊城

今年引进178名高层次人才

2010-04-13 10:52: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2010年聊城各类人才需求一览表 (制图 叶成虎)
    本报记者  刘彦朋  本报通讯员  邢静欣

    12日,聊城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正式发布《2010年度山东省聊城市人才需求信息》,需求信息显示:全市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继续增加,2010年聊城市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为178人,高级技能型人才仍存在短缺问题。

    高层次人才178人,包括优秀博士9人、一般博士66人、硕士37人、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66人。虽然同为高层次人才,因所聘用单位和岗位不同,造成身价悬殊。

    据介绍,为适应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的需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于3月初启动了摸底百家重点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活动,在1个月的时间内对全市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2010年度山东省聊城市人才需求信息》,并于4月12日正式对外发布。

    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综合科工作人员称,此次发布的人才供求信息是对全市范围内所有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分析后制定的,内容共涉及13个大行业、100多个专业,重点围绕聊城100个重点项目、30个重点推进项目和两个“千亿产业园”建设开展蹲点调研,全面掌握了2010年聊城市人才现状和紧缺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另外,该《需求信息》还详细列举了聊城240家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名称、需求岗位与人数、需求学历与专业以及联系方式等内容。旨在合理配置全市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预测预报工作,为年内赴海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

    需求信息显示,2010年聊城全市共需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78人,包括优秀博士9人、一般博士66人、硕士37人、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66人。其中需求海外留学生20人,涉及教学科研、国际市场营销、生物化学、机械技术等科研领域。其他各类人才需求4000余人,包括电子信息类362人、机械制造类930人、生物医药类103人、铜铝产业类215人、石油化工类158人、食品饮料类80人、数控设备类405人、市场营销公关类645人、其他类1157人。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目前聊城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紧俏;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

聊大将招用59名博士

    本报记者  刘彦朋

    《2010年聊城人才需求信息》发布,2010年全市共需高层次人才178人,在博士及优秀博士需求75人中,聊城大学的需求就占了59名。

    需求信息显示,2010年聊城市共需一般博士66名,优秀博士9名,共75名;而具有博士学位要求的职位绝大多数都是由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提供,仅聊城大学一家招聘单位,就招聘59名博士,包括7名优秀博士,大多数岗位安排为教学科研,涉及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系统科学、光学、凝聚态物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近40个专业。

    而国有企业及聊大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与民营企业招聘博士的数量差距并不明显,其中,中通客车、信发集团、光明模具制造、奥克特化工等单位需求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10人,分布在汽车相关模块研究、有色合金熔炼与铸造、新型模具制造、化工设备自动化等专业及研究方向;而4家民营企业提供6个具有博士学位要求的职位,分别为信乐味精、鲁环汽车散装散热器、华鲁制药、华泰化工股份。招聘的研究方向为工艺技术、药品研发、橡胶工艺改进技术等。

时风百万年薪聘高工

    本报记者  刘彦朋

    《2010年度聊城市人才需求信息》显示,虽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需求数量上相差无几,但薪水待遇上却产生较大差距,如4家招聘博士学位人才的民营企业中,有两家企业的年薪待遇在5万元以下,另外两家年薪待遇分别为5万至10万元和10万至20万元。

    而作为国有企业的时风集团,招聘的项目主管职位是1人,负责轻卡汽车相关技术研发,要求具有汽车和农业装备制造丰富经验及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在国内学术技术界享有声望,博士以上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其年薪最高可达100万元,并提供住房一套,而在“需政府支持情况”方面,只需“提供人才信息和联系渠道。”其他国企为博士人才提供的年薪待遇多保持在20万元左右。
王琳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