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翼晖
一条洛水纵贯南北、碧波荡漾,一座洛山清奇俊秀,“洛山樵牧”成为有名的莒州八景之一,北接青龙湖,南汇沭河口,山山水水相依相融的诗意,造就了洛河镇专属的文化味儿。
依山傍水的莒县洛河镇,以山为题、拥河而治,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文化,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洛河实践,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如清风扑面,美美与共、美美不同。
一条“循环圈”
串出田园乡村“美玉”
从青峰岭湖区高处俯视,沿安岭村到新村片区,像一块倒三角石。
中间的郭家泥沟、段家泥沟、丰家泥沟三个“泥沟村”,多年来靠土地过日子,门前的泥沟河不仅没添水的灵气,反而成了垃圾聚集地。
“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不少老石头房子都很多年没人住了。有一户闯东北几十年了,院里的老树、老碾都荒着。”丰家泥沟村支部书记丰彦志告诉记者。
2017年,机遇来了。乡村振兴的大幕拉开,洛河镇谋划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首批锁定七个村,丰家泥沟排在前头。
这不是拍大腿想出来的。说到乡村资源,丰家泥沟得天独厚。北接青龙湖,未来可接青峰岭山水林田湖草综合发展示范区旅游开发的“东风”,南有金花山,山中景色清奇,石榴、栗子树绿植遍布,一座老庙香火绵延百年。移步上山,听蝉鸣阵阵,闻花果飘香,更是别提多惬意。
不光丰家泥沟,整个片区甚至整个洛河镇,处处皆风景。洛河以东周家庄的千亩桃花源,春天十里桃花灼芳华,落英缤纷地炎成。青峰岭水库旁,既可透过落地大窗看水库美景,又能品野生花鲢一鱼六吃。落日余晖中,还可在洛山脚下欣赏莒州八景之一洛山樵牧。
以片区为试点,洛河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创新、摸索前行。丰碑广场、青龙溪湿地公园、老碾记忆驿站,一步一景、移步易景,仅丰家泥沟一个村,就打造出三个景观节点。
一条小土路、一眼望到头,说的是紧挨丰家泥沟村北的新村。这个只有58户人家的库区移民村,因为路闭塞了几十年。2018年,一条柏油路直通新村,成了这个小村庄外出看世界的一道光。
路通了,心就亮堂了。观百年橡树,逛新村库区移民文化馆——玖棵半?老宅。村北邻千亩富硒桃基地,东靠千亩经济生态林。新村很小,新村也很大。
从新村向南驶入天洛线,又转回了丰家泥沟村。村东的五谷丰登广场上,简体、繁体、隶书……雕刻着十余种不同风格的“丰”字的大石碑,立在广场正中。打造“稻、黍、稷、麦、菽”五谷粮囤,囤中设乡村记忆馆,陈列“丰”文化、二十四节气等民俗元素,让人找回儿时记忆、体验农耕文明。
对户户通、景观绿化、美丽庭院、厕所改造、弱电污水等逐项提升,实现“五通十有”,打造了青龙湖山水林田湖草省级发展示范区的窗口和南大门。
一条金丝线,串起了洛河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循环圈”。这块倒三角石一经雕琢,璞玉生辉、绽放光泽,成为青龙湖畔的一颗“美玉”。
一盘老碾
勾起记忆里的“老味道”
“我们从网上看到这个地方,感觉很亲切,很有小时候的味道,老碾古树、小桥流水,来这里转了一圈,真是不虚此行。”7月17日,来自聊城市政协的参观团在丰家泥沟村流连忘返。
一盘老碾、一盘石磨,一楮一槐情如夫妻,一椿一梧状如父子,树下老人乘凉、儿童嬉闹,相映成趣。
“我小的时候就有这个碾了,至少得有百年了吧。从荒宅子里拾掇出来,又成了有用之材,碾麦子、掐豆子、瓜干,很好用。”72岁的村民邓英经常到大树下乘凉。“咱丰家泥沟改山治水,还修了凉亭驿站,看着这些老碾石磨,就觉得亲切,环境美了,我们心里也高兴。”
乡村姓乡。最乡土的、最民间的,才是最有乡味的。
在丰碑广场上,一个巨大的繁体“豐”字,亮堂堂地矗立在粮食囤造型的雕塑一侧。
“‘丰’意味着丰收。这个村曾出土过夹砂灰陶罐口沿、石斧等龙山文化时期文物,说明农耕文化早已在此出现,丰衣足食一直都是农民最质朴的愿望。又因为村里以丰、邓姓氏为主,所以总结出了‘丰’文化。”洛河镇党委书记李卫国告诉记者。
门迎金花松柏翠,背依青峰鱼米香。与金花山隔水相望的新村,是青峰岭水库的搬迁村,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凭着不屈不挠的“移民精神”,在新家园打井、整地,愣是将山岭薄地改良成旱涝保收的良田。
2019年,借势美丽乡村片区建设,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将一处废弃老房子修缮,建成了新村库区移民文化博物馆。土打墙、干碴墙、栅栏门,老纺车、马灯、小推车……一个个老物件还原了当年库区群众移民搬迁、齐心协力建设水库的真实情景,让“移民文化”有了阵地。
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
现有1893口人的洛河崖村,素有“拥军尚武、当兵光荣”的传统。全村现有建国后退役军人77名,“老兵”就是他们最珍惜的称呼,“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红色基因”,已深深植入了他们的血脉。洛河镇及时打造了“老兵之家”,把他们的荣誉和记忆永远地保存,将对党忠诚、坚定执行的“老兵精神”永远流传。
还有金华村里的“孝”文化、恒青源?田园牧歌综合体里的“商”文化……一个个节点,串起了洛河镇长长的文化链。
一幅蓝图
澎湃拥河发展新激情
十分美景半是绿,一川秀色伴溪水。这是青龙溪湿地公园的写照。
然而,谁能想到,上世纪80年代,公园的这条门前河还是个臭泥沟呢?“因为没有河堑,每逢夏季大雨就会发大水,村民生产生活很受影响。”丰彦志告诉记者,“垃圾遍布不说,光是河岸的违建商户就有22家,从河西到河东遍布。”
一条原本脏乱的泥沟,如何变身为美景怡人的湿地公园?
“村干部、社区书记一遍遍做工作,前后历时近半年才全部拆违完毕,河里清出的垃圾运走了几十车。村里环境美了,受益的不还是咱村民自己嘛!”
违建拆除了,经过清淤、绿化、亮化,门前河得到了新生。
精治河道、巧绣景观,洛河镇以此为样本,把门前河、汪塘治理作为实施“拥河发展”的突破口,三年来,共拆除沿河违建292处,清淤12余万方,新建挡水堰5座、绿化2万多平方米,构建起沿河绿色长廊环线景观带,成为新一轮林水会战的示范区和先行区。
一个个公园也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阵地”。漫步在青龙溪湿地公园,来自莒县太极拳协会的50余名太极拳爱好者们精神抖擞,动作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刚劲有力,尽显太极风采。这是洛河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每当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的广场舞者就成了“主角”。“白天干活,晚上跳舞,精神上有劲头!”丰家泥沟村村民丰国成说。如今,洛河镇共建成文化广场、公园51处,先后组织旗袍秀、广场舞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00余次。
“以前俺村婚丧嫁娶,总是互相攀比,看看谁家办得风光、场面,自从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定下了铁规矩,这些陋习都不见了。”洛河崖村党支部书记单宗玲说。
洛河镇46个村庄通过村民表决的形式,把红白理事会建设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大操大办的具体要求和标准纳入《村规民约》,实现了“村村建立红白理事会”,将文明实践的新风吹进村庄的每个角落。
“进入新时代,群众期盼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景色美起来,脑袋也要‘富起来’。”李卫国说,“目前,我们建成了46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功能提升,实现了村村能看戏、村村有书屋。”
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洛河镇将文化种子洒向每个村庄,文化“庄稼”枝繁叶茂,树了正气、清了民风,美了乡村、乐了百姓。 通讯员 郑丽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翼晖
山东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拥军活动,共庆“八一”建军节山东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拥军活动,共庆“八一”建军节文化进军营共叙鱼水情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八一”前夕,山东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进军营”拥军活动。7月16日至27日,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详细]
望岳谈|流程再造,从“再造”观念开始山东省党政代表团从北京、上海、雄安新区学习归来,总结提炼出四字“真经”——流程再造。我们有些地方,在这方面差距着实不小[详细]
剑指北方总部基地。这是济南底气[详细]
7月31日下午,青岛在市南区召开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题会议,会议现场观摩了市南区多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市区共有136.7万余户居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分类覆盖率达到75.5%,其中市南区、高新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详细]
今年山东评选50名“齐鲁工匠”。符合条件的“齐鲁大工匠”优先推荐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产业技能类)[详细]
4块一天,10块一天的,同为路边停车泊位,收费标准还不一样。为了进一步引导停车服务消费,广泛宣传收费政策,减少乱收费行为,近日,市场监督管理局给出了一份消费提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