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芙蓉街文庙新发现水渠可修建明渠

2018-12-22 07:35:37 来源: 济南日报 作者:

近日,施工单位在芙蓉街改造项目中,在文庙南广场发现了一条老泉渠。有人推测,这条水渠为明代修建的水道梯云溪。记者采访了济南文史专家、济南日报高级编辑侯林,以及济南地方史研究专家侯环。侯林、侯环认为,历史上的梯云溪有两支,芙蓉街文庙新发现水渠为梯云溪西支,他们还建议,为把这段被隐藏上百年的历史公之于众,可以在此修建明渠,恢复梯云溪的历史状态,并立碑说明,让梯云溪在现代“活”起来。以下为记者采访实录:

问:梯云溪是何时由何人修建的?

答:梯云溪的出现比芙蓉街成街(冠以芙蓉街街名)还要早得多。芙蓉街成街在清康熙中后期,而这条河却早在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就出现了。“此时任山东巡抚的蔡经写有一首诗,题目便是《济南学宫引芙蓉泉环注泮沼》,这时这条从芙蓉泉引出的溪流即梯云溪。”不过,当时的梯云溪有其实而无其名,它的命名是在其后的65年,即万历庚子年(1600年)。据明叶承宗《历城县志卷七·学校》载:“万历庚子,沈太守蒸(应为“烝”)修引芙蓉泉水入外泮池,名其水道曰梯云溪。”

北为府学,西为贡院,这条美丽的泉水河不仅晶莹清亮,美不胜收,它与众不同的是蕴含着郁然的文气。因而,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山东巡抚夏玉在此修建了一座桥和一座坊,桥的名字为“青云”,坊名“腾蛟起凤”,到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山东布政使黄元骥又重修了桥与坊,这显然是为了激励来济应考的学子刻苦攻读,以求飞黄腾达。后来,人们把附近的泉命名为腾蛟泉。而桥,则命名为起凤桥。如今,坊已废毁,石桥犹存。

问:梯云溪究竟是在何时由明趋暗、由溪河变为暗沟的呢?

答:据乾隆《历城县志》:“梯云溪,在府学前”,而且,溪上还有一桥,名兴文桥。“兴文桥,在府学前,芙蓉泉水经其下,入泮池”。(参见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四》),由此观之,在乾隆《历城县志》成书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此梯云溪尚存在于蓝天白云、丽日芳树间。

但到了清道光年间,它便被掩于地下变成地沟了。何以见得?据道光《济南府志》:道光十六年(1836年),芙蓉泉水便成了“由地沟北流至府学前”的暗沟。(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历城水》)

由此可知,这条亮晶晶、光闪闪的梯云溪在光天化日之下,美丽地流淌了大约200余年之后,于乾隆后期或嘉庆年间被掩为暗沟。

问:说文庙广场这条水渠为梯云溪西支,有何证据?

答:关于梯云溪的溪河走向,我在道光《济南府志》发现了最为可靠的第一手记载。这是当年曾经在芙蓉街“尽发地沟”以“清淤”的济南知府王镇留下的记载。据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历城水》“濯缨湖条”王镇按:“芙蓉泉……由地沟北流至府学前,一支入泮池,东流为玉带河,又北流至鹊华桥,入大明湖;一支西流,由地沟穿贡院内华笔池,又西通布政使司仪门内凤翥池,西北出署,入大明湖”。

王镇特别指出:“芙蓉泉西流之地沟水道,向无人知道,道光十六年,镇在济南府任内,挑挖护城河后,复疏浚城内各泉,尽发地沟,而去其淤,始备悉其原委。”

这段弥足珍贵的记载告诉我们,梯云溪其实是分为两支的,而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一支为入泮池东北流,入百花洲、大明湖者,这是人们所了解的。另一支西流穿贡院、入布政使司、西北出署入大明湖者,却从来无人知晓。东西两支俱为梯云溪。今芙蓉街整治提升工程中,在文庙西侧围墙边发现的这一条水渠,实与王镇所记相合,此水渠当为梯云溪之西支。

问:为何建议将梯云溪保存下来,修建为明渠?

答:这是一段被隐藏上百年的历史,全赖有心人无意间的一笔,后人才得以了解。在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历城水》中,有关梯云溪的记录是见于“濯缨湖条”,而且不是正文,是王镇在按语中提到的。梯云溪在历史上颇有名气,但近年来却少有人知。修建明渠,并立碑说明,一是为芙蓉街增添了一处人文风景,另外可以让济南人了解这段历史,让梯云溪在现代“活”起来。

相关链接:

专家为您详解梯云溪“前世今生”:芙蓉街无水暗渠应为梯云溪西支

芙蓉街挖出400年前秘密 想考状元都得拜它!您看要不要重建?

考古专家为芙蓉街北首把脉:没有泉池,梯云溪遗迹还在地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