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兵范绥之:打济南像“爬山顶” 从未负伤是幸运

2018-09-18 07:52:00 来源: 济南时报 作者:

  14日下午,88岁(虚岁)的范绥之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回忆起70年前的济南战役,老人印象深刻,直言“血染护城河”这样的形容毫不夸张。70年前,作为13纵医疗3队的卫生员,范绥之记不清救护过多少伤员。

  除了战争的残酷,他更感受到那时医疗条件的艰苦,自制镊子、用牛棚当手术室、消毒全靠热水烫……为了提高消毒效果,范绥之“突发奇想”使用蒸汽消毒,还因此立了功……

  ●人物资料

  范绥之,1931年2月出生,山东招远人。1947年6月参军,入华东野战军13纵医疗3队。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随部队留在福建。1982年转业回济南,任职于原山东省医药工业研究所。离休后,居住济南至今。

  打仗前先传授“三项技术”

  1947年,17岁的范绥之从老家招远入伍。由于读过5年书,他成为第13纵队的一名卫生员。回忆起刚入伍的场景,范绥之描述自己是个“啥也不懂的小兵”。部队打到哪里,他便跟到哪里救护伤员。

  “攻打济南是我们第一次攻打省会这种大城市,因为难度大,我们形容为‘爬山顶’,爬过山顶之后,后面的仗就相当于平原了。”

  战役打响前,医疗队的卫生员们提前开始忙活。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如果所有伤员都等到被送到医疗队才能接受治疗,这无疑会延误治疗时机。卫生员们提前为战士们传授“三项技术”,即自救、互救、止血固定。“这样以来,战士们受伤后,马上就可以就地开展简单治疗。”

  尽管如此,战役打响后,前线伤亡依然不小。战役打了8天,范绥之在医疗队里忙了8天,不断地有伤员被送到医疗队,并且伤势都不轻。“那时是轻伤不下火线,只有重伤员才被送到医疗队,初步处理之后,他们会再被送到后方医院。”能腾出的民居全作病房

  参加济南战役时,范绥之才入伍1年多。在他看来,四肢受伤相对头部和胸腹部受伤的伤势为轻,相对安静的伤员比发声的伤员伤势严重。“头部和胸腹部受伤很容易致命,一声不吭的伤员可能已经昏迷或者连发声表达疼痛的力气也没有了。”这是范绥之在战场上总结的经验。

  伤员们不断送来,卫生员们在那8个昼夜里几乎没时间睡多少觉,刚要休息,新的伤员又被送来,他们立刻起身开始包扎、换药、输液。

  当时的病房是借用的民居,老百姓也都自发提供帮助。卧室、厨房、院子,能腾出的房间全成了病房,麦秆、稻草被拿出铺成简易的床铺。不少老百姓还组成“民工担架队”,冒着生命危险从前线将受伤的战士抬到医疗队。

  除了为伤员打针、换药,范绥之还要为行动不便的伤员端屎倒尿。“有的伤员动不了,只能躺着,但是躺着又没办法大便,我只能给他们灌肠。有时一天三波伤员,几十个人,也顾不上脏不脏的。”

  医疗救护靠很多土办法

  作为一名卫生员,医疗设施的匮乏,治疗条件的艰苦,范绥之的感受更加真切。他所在的医疗3队有八九十名卫生员,全队仅有一把金属材质的镊子,其他的只能靠使用竹子等材料自己制作。手术室甚至常常将就着使用老乡家里的牛棚、驴棚代替。“3个医疗队,1个手术队,所有的设备4辆骡子车就全拉走了。”

  为伤员配制生理盐水时需要使用蒸馏水,但当时条件有限,根本无法获得纯净的蒸馏水,而且输液用的“吊桶”也难以控制滴水速度,一瓶药15分钟就输完了。为此,部队缴获的美国造的药瓶都十分宝贵。卫生员们留着相对密封的药瓶,将生理盐水直接灌进去当“吊桶”,避免冲洗过程中造成“污染”。

  当年,医疗器材消毒全靠热水煮烫,水里本就有杂质,消毒的效果自然差强人意。范绥之突发灵感,既然水不干净,那就不要与水直接接触。“条件太差了,穷则思变。我发明了个办法,用大锅烧水蒸输水器这些器材,虽然是个土办法,但当时消毒效果好了不少,我还因此立了四等功。”谈到自己的“创造”,范绥之自豪地笑了。

  每年必到解放阁英雄山

  济南战役结束后,范绥之随部队一路向南打到福建。他从一名卫生员逐渐变成军医,然后成为卫生所所长、师医院院长。1982年,范绥之转业,回到济南。

  “我当兵这么多年,没负过一次伤,可以说很幸运。”回到济南后,范绥之曾到解放阁上查看有没有自己认识的战友。“上面有一个叫‘刘玉杰’的,我只认识这一个,那时候当兵时间短,很多人认识但不知道名字。”

  范绥之在济南参加了“老战士联谊会”,尽管有些老战士原本并不认识,但谈到曾经的部队便格外亲切。每年他们都会到英雄山为老战友扫墓,到解放阁纪念。“是他们的牺牲才让我们成为幸存者,我们每年都去看看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老战友。”说着,这位88岁的老人露出一丝神伤。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高崇敏

推荐阅读
  • 首届丰收节,齐鲁沃野以结构调整展开丰收画卷

    2_副本.jpg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齐鲁沃野以结构调整展开一幅丰收画卷 平播大豆比单种普通玉米每亩可增收140元,玉米大豆间作可达到‘玉米不减产,大豆是白捡’的效果,每亩增收200元以上。作为国家级“粮改饲”示范县,今年阳信粮改饲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亩产全株玉米3.5-5吨。[详细]

    09-17 08-09大众日报
  • 中新网关注中国非博会 活态传承助非遗焕发新生

    1_副本.jpg

    据中新网等媒体报道,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13日——17日在山东济南举行,主打“活态传承”,助推非遗焕发新生机。津艺毛麻编织手工技艺传承人王海莹正在现场参加传统工艺比赛。[详细]

    09-17 08-09新华网
  • 济青高铁与青盐铁路共线引入青岛北乃至青岛站

    5_副本.jpg

    随着青盐铁路山东段开始联调联试,距离年底前正式通车越来越近;济青高铁胶州北站至红岛站之间的低速段建设进展顺利,很快也将迎来联调联试。而随着青连铁路的建设,位于青岛北站至红岛站之间的城阳火车站,也进行了扩容改造。[详细]

    09-17 08-09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 "双招双引"加速度 烟台开发区建八角湾人才港

    3_副本.jpg

     吸引哈尔滨工程大学来到这里的,是烟台开发区今年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烟台八角湾国际人才港。八角湾国际人才港常务副主任于春光表示,八角湾国际人才港的设立,引进与开发区产业契合度高的科研机构,建设人才服务体系。[详细]

    09-17 08-09大众日报
  • 市区到机场仅1小时,青岛地铁8号线过海段海域段施工

    市区到机场仅1小时,青岛地铁8号线过海段海域段施工9月17日,由中铁一局承建的青岛地铁8号线大洋站至青岛北站东侧过海段泥水盾构顺利始发,是青岛地铁开工建设以来的首台泥水盾构过海始发。大洋站-青岛北站区间全长7.8km,共设置区间风井3座,施工斜井1座,分东西两...[详细]

    09-18 07-09闪电新闻
  • 青岛小伙建天文台,隐居深山和星光同眠

    青岛小伙建天文台,隐居深山和星光同眠。除了记者的标签,青岛小伙周昆还是一位忠实的天文爱好者。[详细]

    09-18 07-09齐鲁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