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石慧
记录高考变迁,要把影像资料传下去 樊舒瑜
高考第一天,在淄博实验中学考点外,记者在人群中再次发现了一位老熟人——76岁的毕思民,老人家头发银白,手持单反相机对着众考生拍照的他格外引人注目。
这已经是毕思民第8年来到高考考点拍摄照片了。“高考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希望用影像记录高考,将来出一部影片叫《功夫高考》。”毕思民老先生说。
8年的蹲点观察,也见证了高考考生和家长8年的变化。毕爷爷向记者感慨:“今年学生的心态更加平和稳定,你看,很多学生是有说有笑来到考点的。过去的考生,很多是紧皱眉头。”他认为,这与高考多年来的改革密不可分,“现在考试不讲究死记硬背,侧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他看来,送考的家长心态也与过去不同。“现在家长们更理解孩子,过去的一些家长心态紧张,会反复叮嘱孩子‘千万不能马虎’。”他还发现,现在送考的家长也少了,“往年7点多,可能就有二三百人了!”他打趣道,现在到考点的记者比家长还多。8年的记录,从考前记录到考后,老先生已经积累了不少资料,他准备把这些资料传给自己的孩子们。
“我参加高考是1962年,我们那时候,小马车拉着馒头跟着去,到了点发一发,就是送考了。”看着“万人送考”的壮观场面,毕思民老人也回忆起了过去,那时候也不分文理科,高考完后要填志愿了,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填,现去问老师应该怎么填,那会儿填志愿只有文史、理工、医农,老师说医生比较“吃香”,我就报了青岛医学院。那个年代家长根本没有考大学这个概念,包括我自己的孩子考大学的时候,我也没有像现在的家长一样去陪考,现在我的孙女他们都要大学毕业了。
毕爷爷今年已经76岁了,年龄越来越大,记者问道,“还准备拍多少年?”毕爷爷笑着说,“拍到没有能力拍了为止吧,我喜欢这些孩子们,也乐意为他们做一点事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樊舒瑜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石慧
6月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以《青岛盛情迎嘉宾》为题,将目光聚焦于6日正式开放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360多名志愿者,以及为峰会保驾护航的多方筹备工作,着力展现上合峰会的青岛风貌。[详细]
这家山东民企走出去的脚步,比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间还早。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办理签证很难,即便这样,科瑞在哈萨克斯坦也设了3个办事处,一个在阿拉木图,一个在首都阿斯塔纳,还有一个在哈萨克斯坦最大油气储区阿克套。[详细]
这是山东省继2016年启动免费师范生培养、2017年启动免费医学生培养之后,再次公费培养面向基层、支援乡村计划的农科生人才队伍。同样,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整体有所增加,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今年招生计划829人,招生规模较去年接近翻番,并新增音乐学、体育教育和美术学...[详细]
日前,济南市印发《济南市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外地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公司注册地和纳税登记地迁入济南市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00万元、200万元补助,并分别补助引进该企业的县区或部门20万元、10万元。[详细]
高考,悄然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随着岁月变迁,留下了不同的时代印记。当时学校才开始有文、理、外语的区分,从1980年算起蓬莱一中真正实现了文、理、外语、艺体全科目覆盖。[详细]
每年高考考点周边,总有商家摆摊设点,除提供免费的饮用水之外,还借机做宣传,驾校招生、旅游单页、国外留学等比比皆是,一场考试结束后,家长手中几乎都是满满的宣传页。今年,滨州、聊城等地的考点,均无一商家摆摊,道路两旁两侧的人行道通畅起来,考生应考心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