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从最初启动便定位于面向创新前沿、面向一线、面向基层精准服务,成为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院士工作站通过“引进一名院士,带动一家企业,培养一批人才,壮大一个产业”,将“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创新要素连接起来,将高端智力引入生产一线,推动着企业技术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制图 李飞
军用“特殊涂料”在民用领域显神威
海化院新型涂料已应用于石油平台、高速公路
▲薛群基院士
▲海化院防滑涂层性能测试与分析。
一座海上石油平台,甲板布满水渍和油迹,但一架负责运输的直升机却稳稳地降落在甲板上。“因为甲板上涂有耐磨防滑涂料,能保持较高的摩擦系数,我们公司目前正从事这方面研发、应用工作。”据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张卫国介绍,2014年9月,经市科协牵线搭桥,海化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中国耐磨材料及固体润滑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进站。三年来,薛群基院士针对高性能、绿色环保型耐磨/润滑涂层的研究指导,让海化院这个有着52年历史的老牌军工配套企业,在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上迅速崛起。
新型润滑材料,扫描电镜下看着像“洋葱”
海化院曾经是为解决海军舰船涂料急需而成立的“4·18”舰船涂料攻关协作组。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以及组建单位的“先天优势”,让这家企业在海洋涂料、重防腐涂料、航空航天涂料、功能涂料、胶粘剂及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检测等领域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近年来,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自己的科研创新优势服务社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张卫国表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竞相推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都不约而同地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材料等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因此海化院也渴望在自己的“老本行”上开疆拓土。
薛群基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材料化学和特种润滑材料领域主要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已经研制成功了数十种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新型润滑材料。这些新型润滑材料有啥特别?海化院技术专家解释说,它们都有特殊的微观设计。例如一种自润滑涂层材料所用的自润滑粉体,乍一看就是普通的粉末,但在扫描电镜等设备下,一般的润滑材料只有一层结构,它却像洋葱一样可以剥离出一层又一层,发挥长效自润滑作用。
海化院引入薛群基院士在基础研究和机理研究方面的“内核”,向应用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在防腐、防滑、防污、防火、防冰等海洋涂料功能上不断完善研发体系。
从舰船到地磅,融合发展解决民用市场实际难题
院士工作站成立后,“海上石油平台防滑涂料”项目是一场“重头戏”。由薛群基团队指导,海化院在耐磨材料的结构组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行“配方设计”,有效提高了防滑涂层的耐磨性。在热带海洋地区,高温、高盐、高湿的强腐蚀环境,对平台的使用寿命是一种考验。海化院的涂料填补了国内深海腐蚀防护领域的技术空白,解决了海上石油平台的防腐、防滑问题,能够有效保护人员、设备在平台上的安全生产,而且使用寿命在十年以上,显著降低了维护成本。
在舰船、石油平台上有效使用的涂料,如果投入民用市场,“牛刀”杀鸡,技术领先优势会更加明显。从2015年开始,海化院的甲板防滑涂料开始应用于高速公路的称重计量系统。据张卫国介绍,以高速公路每天的重载货车通行量大约为800—1000辆车计,不到一年,地磅上2毫米厚的花钢板就会严重磨损,失去防滑性。依托院士工作站,海化院将甲板防滑涂料涂装在高速公路称重系统上。应用数据显示,载重55吨以上的货车、年通过率30万次的高速公路称重计量系统,使用期3年以上。2015、2016年已实现近600万元的销售收入。目前,海化院继续开展重载碾压防滑涂料的研制,并且已经在某高速公路称重计量系统生产厂家进行了车间涂装应用试验,在河北某高速路口进行了现场涂装应用试验,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军用技术转民用,是企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张卫国说,在院士的指导下海化院与国内知名大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后,在生物污损、环保型涂料技术、功能型涂料技术等方面开展博士后课题研究,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将为带动整个青岛地区海洋涂料原材料上游产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 娉)
一针扎下去,中风患者能抬腿
海慈医院针推康复科年门诊量近10万人次
▲石学敏院士
▲石学敏院士(右二)在指导操作。
3月23日上午,海慈医院针推康复科主任刘立安接诊了百余名病号,一直到中午12点半才稍事休息。“今天还不算最多的,我们科室长期以来一直都是这样的节奏。”刘立安告诉记者,自2014年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来,海慈针推康复科的年门诊量逐年增加,目前已近10万人次,“华夏第一针”造福了越来越多的岛城百姓。
小小银针,给中风患者带来康复希望
“石学敏院士是我的博士导师,我从他身上学到的宝贵的东西之一,就是不论取得了多大的成绩,都绝不离开临床。”刘立安告诉记者,石学敏今年已经八十高龄了,但还坚持每周在临床一线看病坐诊,时时关注患者的需求。
石学敏是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院长、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被中外患者和海内外媒体誉为“华夏第一针”。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石学敏就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肝风挟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创新性认识,并创立了独特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曾经有一名外国领导人腿动不了,石学敏给他扎了一针之后,马上就能站起来走路,令他身边的西医专家百思不得其解。
“这些可不是虚言,都是我们临床上经常发生的事。”刘立安在门诊上现场演示,一名中风患者原本腿只能微微抬起,一针下去,立即能抬高三四十公分。刘立安解释说,“醒脑开窍针刺法”立竿见影的效果非常明显,这是针灸的即刻效应,要想巩固疗效,还得坚持治疗。“以前,患者中风,偏瘫在床,让很多人失去了生活及康复的信心。引进石学敏院士这套针刺法,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致残率,同时给太多的患者带来了重新站起来的信心和希望。”
院士亲自坐诊,为岛城患者量身定“医”
“很多患者就诊时总是问:针灸能治什么病?其实,中医两条腿,一条是中药,一条是针灸。用中药能治的病,针灸基本也都可以治疗。”刘立安说,针灸应用广泛,可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有400多种。
2014年,在市科协的支持下,刘立安邀请自己的老师在海慈医院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了临床、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密切合作。石学敏院士团队结合我市中风病人发病特点及医疗实际,亲自为岛城患者“把脉操针”,规范穴位进针方向、针刺深度、针刺手法及手法持续操作时间,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针灸治疗手法以及诊疗方案,对患者整体状态进行评价后使用,提高了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
据了解,由于知名度不断提高,海慈针推康复科原有56张床位,院士工作站成立之后,不仅岛城患者受益,威海、烟台等周边地区的患者也慕名而至,目前病床已扩增到90张,依然难以满足病患需求。
技术“不保密”,传道解惑培养更多传承人
刘立安认为,引进院士工作站,不仅仅方便了岛城群众在家门口体验世界一流的针灸技术,更是为岛城的中医从业者开辟了一条进修、研习的“绿色通道”,可以更便捷地向国医大师学习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扬国之精粹。
石学敏院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医以前有个弱点,就是“不外传”。而在这个时代,他希望技术解锁,希望更多的医者能掌握它。据了解,通过院士工作站,石学敏院士携专家团队在青岛培养继承人,更面向岛城针灸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并亲自手法演示。工作站每年举办“针灸技法与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累计培训1000余名针灸康复医师,涉及公立、民营医院及个体诊所、养生保健馆等200余家机构,极大地提升了各层次医师的针灸技术水平。针推康复科每年派出中青年骨干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3-6个月的进修学习,将先进、精湛的针灸诊疗技术带回青岛。在院士工作站的引领下,科室三年来临床带教中医规范化培训医师、实习生、进修人员300余人,进一步推动了我市针灸医疗、教学及科研事业的发展。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 娉)
“借脑”院士,环保行业占先机
助力“青达”从设备制造商变身技术运营商
▲岳光溪院士
▲青达公司低温腐蚀可控的烟气深度冷却技术及应用。(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我们公司的跨越性挺大的。以前,我们是一家环保设备制造商,只要能把机器卖出去就行;现在,我们是一家环保技术运营商,重要的是可持续绿色发展。”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达”)总经理刘衍卉告诉记者,一切改变源自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在青达,正在演绎“引来一个人才,带动一个项目,吸引一个团队,催生一个产业”的生动格局,以“智高点”抢占转型升级的制高点,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精致样本。
促进传统锅炉底渣处理系统转型升级
青达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及工程总承包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2007年之前,我们主要制造传统湿式底渣处理装备,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这个行业的市场越来越不景气,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刘衍卉回忆,当时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有限,急需外援。他们先是与西安交通大学赵钦新教授取得联系,共同研发“电站锅炉烟气处理系统”,获得了企业新的技术经济增长点;之后又与山东大学建立“达能与山东大学节能减排研究院”,致力于电渣锅炉烟气超净排放技术研究,目前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然而,传统锅炉底渣处理系统产品要进一步转型升级,缺乏技术领军人才,面对市场还是望洋兴叹。这时,有人向刘衍卉推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岳光溪教授。岳光溪院士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导则及热力计算软件,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封锁,他指导的世界最大容量超临界600兆瓦循环流化床研发及示范工程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014年5月,刘衍卉以清华大学EMBA“校友”的身份,向岳光溪院士自报家门,并请教关于流化床除渣的设计思路。岳光溪院士非常支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见面没多久,合作就谈成了。2014年年底,由岳光溪领衔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了,给遭遇“智力短板”的企业带来了希望,顺利攻克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处理系统产业核心关键技术。
新技术新产品占公司销售收入80%以上
院士“当家”,企业的创新攻关能力立即焕然一新。据了解,岳光溪院士团队通过战略咨询、定期指导、协同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等方式,瞄准行业发展制高点,帮助企业把握行业热点和前沿。企业遇到难题,电话、信函、邮件,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岳光溪院士。而且,青达依托院士工作站,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机械研究总院、电力研究院等行业内的顶尖科研院所,建立了研发与产业化相结合的“大科研”运作模式。自2014年院士工作站建站至今,青达承担市级以上立项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
最引人注目的,是青达近年来的成果转化。协同研发的“气液固凝并吸收抑制低温腐蚀的烟气深度冷却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协同研发的“鳞斗干渣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项目有多项核心发明专利技术系国际首创,新产品鳞斗干渣机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协同研发的“大型循环流化床分级冷却排渣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度获评“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据统计,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80%以上。
“这个行业以前用的滚筒冷渣机,最大处理能力只有20吨,而且工作现场飞尘严重。”刘衍卉和技术人员向记者展示了新产品的运行,因为采取了不同的转动部件以及管式换热、风冷两级冷却方式,设备的稳定性更好,除渣能力达到之前的4-5倍。更重要的是,工作现场地面洁净如新。
如今,青达不仅仅满足于设备销售,他们依托院士工作站等创新科研平台,把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服务带到了客户身边。下一步,他们还打算再建一个院士工作站,专业做节能换热。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 娉)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本报道以山东大型招聘网站齐鲁人才网《2017年山东白领就业市场蓝皮书》数据为基础分析山东17市人才流动,谁是谁的朋友圈? [详细]
4月7日,记者了解到,负责地下段铺轨任务的中铁四局R1线轨道安装二标段,于3月初“转场”到演马庄西站地下段开始轨道铺设作业。据悉,由于地下段隧道内作业空间狭窄,区间封闭,轨料无法倒运至施工现场,不利于轨排架设及混凝土道床的浇筑。[详细]
随着邮轮旅游旺季的到来,今年歌诗达“幸运号”、丽星“处女星号”、渤海邮轮“中华泰山”号、钻石“辉煌号”等多艘邮轮将在青岛运营航次。据悉,青岛邮轮旅游发展联盟是由青岛国际邮轮有限公司等40余家邮轮船公司、邮轮专业旅行社、船代公司、高校共同发起成立。[详细]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慎终追远的日子里,山东各地以多种形式祭奠革命先烈,献上崇高敬意,传承报国精神。 [详细]
清明假期,全市接待游客417.38万人次,同比增12.32%;综合收入55.02亿元,同比增18.07% 三明南路被誉为青岛“最美樱花小路”,每年樱花季都会吸引一大批市民、游人慕名而来。[详细]
成立农业发展公司,作为流转方服务土地所有方(村集体)、实施方(村经济合作社)、承包方(农户)、受让方(经营主体),是马连庄镇土地流转的创新和亮点。在前我乐村,村民手中的土地,可以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到合作社,而合作社的社员需要流转土地发展设施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