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3月24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举行项目建设推进会,标志着我国渔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启动建设。
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是促进我国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它的开工建设,将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目标实施和加快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保障,不仅有利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同时对整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撑。
根据全国渔业种业工程建设规划(2014-2020年),当前我国渔业种业工程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在原有水产良种工程的基础上建设全面、完善的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保藏体系,并根据我国渔业生物资源分布特点、渔业科技发展现状、现有渔业生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基础以及区域优势,将海区(海洋)和内陆水域(淡水)分别划分建设为1个海洋主库、2个海洋分库,1个淡水主库、4个淡水分库。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资源整合、系统集成,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海洋主库建设物种种类全、容量大、综合性强、功能完备、信息全面,是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的核心保存和研发地,同时作为分库在异地的备份;两个分库将以区域生物资源收集、处理、保存为目的,是主库的异地资源收集和备份。此外,珍稀(含引进)、濒危、特殊培养条件的品种在原产地进行活体保存。黄海水产研究所依托自身优势,针对我国不同海域、区域特点以及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养护现状,从国家层面上全面系统地构建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体系,形成以基因、细胞、活体、群体等为支撑体系的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保存和共享平台——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
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总投资为1.62亿元。项目建设着眼于国家需求,紧紧围绕种质资源最终服务于生产实践这一主要目标,以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储藏、研发与利用为目的,以“科技紧密为产业发展服务”为宗旨,以社会公益性为特色,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海洋渔业生物基因资源库、海洋渔业生物细胞资源库、海洋渔业微生物资源库、海洋渔业生物活体资源库、海洋渔业生物群体资源库以及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处理中心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共“五库二中心”。
海洋渔业生物基因资源库涉及海洋生物DNA、RNA的分离、纯化、鉴定以及保存技术体系,需要采集和保存与海洋渔业动物物种组织DNA和RNA样品,以及大型藻类的转录组、藻类叶绿体基因组文库、藻类核基因组文库以及环境微生物全基因组文库样品。
海洋渔业生物细胞资源库的保存对象是水生动物细胞系及胚胎干细胞系、水生动物冷冻精子及胚胎、微藻、大型藻类配子体等。通过建立相应的细胞培养与细胞移植实验室、精子/胚胎冷冻保存实验室、藻类保存技术实验室等,项目将研发海水鱼类体细胞克隆技术、物种保护技术,建立海洋动物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及精子实物,建设海洋微藻和大型藻资源保存与研究平台,建立并完善藻类种质分离、纯化、鉴定以及保存技术体系。
海洋渔业微生物资源库计划建成国内最大、收集样品最全的海洋渔业微生物样品保藏库,收集、鉴定和保藏与我国沿海滩涂、内陆湖泊、池塘养殖鱼、虾、贝、海参、大型海藻、网箱养殖鱼类及筏式养殖藻类贝类生存相关的有益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我国内陆、近海、远洋和南极环境微生物。并将进一步完善各类海洋渔业微生物的样品收集、菌种鉴定和保藏技术的研究以及产物开发和应用,实现样品属性数据的信息聚合和开放共享,初步形成我国海洋渔业微生物科技研究的基础支撑平台。
海洋渔业生物活体资源库的保存对象主要有4类,具体包括: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渔业物种(如中国对虾、海带、紫菜等),具有重要养殖潜力的引进海洋渔业物种(如南美白对虾、大菱鲆等),濒危、濒临灭绝的海洋渔业物种,以及从企业角度很难实现、需要从国家角度实现物种保存的海洋渔业物种(如未来可能具有经济开发价值或成为珍稀、濒危生物的活体样品)。海洋渔业生物活体资源库将为海洋渔业生物基因资源库、细胞资源库、群体资源库以及新品种配制、良种培育等提供活体样本的保存、暂养、处理和测试平台,并实现保存物种的复活功能;建立适合大部分水产生物的保种理论,确保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类物种种质资源不退化,实现长期保种。
海洋渔业生物群体资源库以标本保存为目标,主要保存种类包括捕捞资源、养殖资源、珍稀与濒危生物和鱼卵仔稚鱼及其饵料生物等,用以研究捕捞压力下渔业种群变动机制、渔业种群早期补充对环境(饵料生物)变化响应、养殖群体的基础生物学变化、养殖生物病理学研究等,为海洋渔业资源分类、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提供实物资料和科学依据,同时为海洋捕捞和养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处理中心为以上五大类种质资源库提供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进行永久存储、备份和建立各种数据库。建成后,将对全国海洋与渔业系统实施开放、共享,使之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开发利用的信息交流研究平台,对建立的各种数据库资源实现在线数据共享。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将更好地整合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仪器设备资源,遵照实际需要、重点建设、集中管理、共享使用的原则,建设成为所内外、行业内、区域内具有一定声誉和示范作用的仪器设备共享中心,为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科技条件服务平台,使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仪器设备为我国海洋渔业科技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立足于“五库二中心”的建设内容,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将重点实现收集与保藏、产业与生态服务、种质保存技术研发、交流与共享和科普展示五大功能。项目建成后,将以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储藏、研发与利用为目的,填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和研究的空白领域,建成国内种类最多、容量最大的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功能完备的海洋渔业科学研究综合服务技术平台和信息最全面的海洋渔业资源科技共享中心;将收集保存我国不同种类、不同水域、不同年代的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有效保护我国优良的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以及濒危的海洋渔业生物物种,同时通过鉴定与评估,开发一批养殖新品种,为海洋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全省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 15分钟空中交通圈,以设区市为中心的市域0.5小时空中交通圈,以省会济南为中心的全省1小时空中交通圈……“飞”起来的通勤速度不再是梦想。记者从3月23日召开的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获悉,到2022年山东每个设区市都将拥有一个以上的运输...[详细]
近日天气开始变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春游也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不二之选。工会经费不仅可以用于职工集体福利支出,还将覆盖范围从逢年过节、会员生日,扩大到婚丧嫁娶、退休离岗的慰问支出等。[详细]
在刚刚过去的2月,按照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通报,济南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倒数15名。2017年10月以来,济南PM2.5平均浓度为70ug/m3,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26”城市中排正数第6名,同比改善27.1%,改善幅度超过改善目标进...[详细]
2018年3月23日,在山东省沂源县鲁村镇于家石沟村,农民在草莓大棚里维护节水灌溉设施。[详细]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持续发力,水果、蔬菜、花卉、茶叶、食用菌、经济林、特色手工等产业已在山东遍地开花,很多镇村,依靠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了“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详细]
青岛失眠门诊接诊量增长快日前,山东省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发布的青岛失眠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失眠门诊的接诊量从2000人/年增长到1.6万人/年。早在2007年,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了青岛第一家失眠门诊,门诊量逐年上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