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行人,"大师"就会想尽办法去搭讪。
快报记者 刘向南 摄影
近日,市民杜先生向记者反映,从7月初开始,市府街和解放路上就多了几位“不速之客”,他们自称是“九华山得道高僧”,专门向附近市民和车主宣讲“佛法”、推销“神符”。不过 ,听了佛法的“施主”必须供奉一定数量的“香火钱”。8月21日,记者来到市府街,看到几名身着僧侣服、肩挎着布兜的男子在街上转悠,见人路过就凑上去“攀谈”,有人还真掏钱买“神符”。记者就此咨询了九华山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称从未委派僧人到外地宣讲佛法。镜头一
只给5块,真小气
“施主,我看你耳垂高过鼻尖,这是不祥之兆,我这里有一个神符,是我们九华山的众位大师一同祈来的,可以帮你消除灾祸。”8月21日上午,一位僧侣模样的男子拦住了路过市府街的市民周先生,该男子自称是安徽九华山的“得道高僧”,专门前来为人消灾除祸。他分析完周先生的面相后,从肩上挎的包里掏出一张红色的“神符”,记者看到,神符呈方形,长宽不过5厘米,材质跟普通的硬纸板并无两样,上面印着两行金黄色的佛教咒语,中间是一尊坐卧的佛像。周先生接过“神符”,说了感谢,正欲离开,该“大师”却并不善罢甘休,他快步追上去,嘴里不停地嘟囔着,“施主留下香火钱,积点功德。”面对“大师”的纠缠,周先生只好掏出5元钱给他。“才给5块钱,真小气!”“大师”的一句话让周先生很是无语。
在解放路上,两位穿着类似的“大师”看到市民刘女士刚拉开车门,便快步走上前去,掏出两串木质佛珠,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这位女施主真是福相,这是我们寺庙沾了灵气的佛珠,送给你。”刘女士婉拒了,但两位僧人却扒住车窗,硬把佛珠递给刘女士,迫于纠缠,刘女士不情愿地给了他们20元“香火钱”。镜头二
明知不对也会“买”
记者观察发现,有很多市民都在“大师”一番“点化”后接受了他们“施舍香火钱”的请求,而且这些市民里有很多人明明对这些所谓“高僧”的身份表示怀疑,却依然情愿供奉。
“我知道他们可能不是真的僧人,但是他们老跟在屁股后面,给就给了吧,省得再遇见还麻烦 ,下次再碰见就拿出这个来,他们就不会再纠缠了。”市民王先生拿着一张“神符”说。21日上午11时,北极星钟表博物馆门前,两位老人正跟一位“大师”交流着,交流完毕,两位老人各自掏出100元钱给了“大师”。“我们是来海边散步的,听那个大师讲了讲佛,我俩都比较信观音菩萨。”当谈及是否对刚才“大师”的身份表示怀疑时 ,一位老人的回答很干脆,“管他是不是,积点善德不也很好嘛!”
不光市府街和解放路 ,在毓璜顶景区的停车场内也时不时地出现“高僧”的身影。“有好几年了,平时白天就在停车场里转悠,见到老年人或者女同志就凑上去,像搞推销一样。”停车场一位工作人员说。
疑点一
“高僧”也吃肉夹馍?
记者问“高僧”们是否有相关证件证明自己的僧侣身份时,几位“高僧”支支吾吾,转身离去。另一位“高僧”则拿出一本红皮书,熟练地翻到某一页后说,“这个就是我,这里有我的法号,其他的也都是我们寺院的高僧。”当记者要求看一下红皮书时,“高僧”却拒绝了,说寺院有规定不允许给外人看。
一位在毓璜顶公园游玩的市民说,这几个僧人曾穿着平常人的衣服走在街头,他们常吃肉夹馍,“我有几次就看到他们在三站那边吃肉夹馍,僧人咋还能吃肉?”“高僧吃肉夹馍”的现象他还是头一次见,他也一直怀疑这些僧人是冒牌的。
疑点二
“大师”阴天不出门?
关于这些“高僧”住在哪里 ,记者采访了很多市民,但大家都说没有关注过。尽管不知道他们来自何处,但是采访中,很多市民都说发现这些人阴天下雨绝不外出讲佛法。“下雨怕淋着吧,下很小的雨也不见出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大概是怕下雨把他们的‘神符’淋湿了卖不出去,或者是下雨的时候‘施主’少,赚的钱也少。”言语之中,很多市民都对这些街头云游的“高僧”表现出厌恶。
连线九华山
“他们是冒牌僧人”
随后,记者拨通了九华山宗教事务局的电话,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景区里的僧人从没有外出化缘的 ,烟台街头所出现的“九华山僧人”可以确定是冒牌的,“至少不是我们九华山的,当然也不排除是其他地方的真僧人,或者有佛教信仰的人。”该负责人还表示,佛教协会每年都有专门的拨款给寺庙,所以僧人外出化缘的现象早就没有了。
在九华山旅游网上,记者还看到了一则关于“有无九华山僧人在各地化缘”的公告,“目前在社会上攀缘、乞化的所谓九华山的‘僧人’基本可以认定是假冒和欺诈,其持有的‘戒牒’和其它身份证明均系伪造,发现后请立即扭送当地有关部门处理。”
□尴尬
无“冒充僧人”罪,大都只能驱赶
对此,山东中亚顺正律师事务所的李彦瑾律师告诉记者,我国刑法对于冒充宗教人士并无特殊规定。“如果只是冒充僧人,没有其他犯罪行为,甚至连违法都算不上。”李律师说,我国刑法中的招摇撞骗罪是指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行为,并不包括冒充僧人。
芝罘区二马路派出所的民警说,他们对此最通常处理办法就是驱赶,但是很多假僧人都是屡教不改。“当然,如果他们实施诈骗达到一定金额,或者有当事人举报他们的违法行为,我们会立即按法定程序处理。”另外,民警还提醒,不要相信一些算命说法,要谨防以僧人身份为掩护的诈骗行为。
快评
“冒牌僧人”何以底气十足?
又是“佛法”,又是“神符”,这些假僧人真能折腾。但稍微一分析就会发现:这哪是什么“九华山高僧”?他们不过是披着僧侣行头,打着宣扬佛法的旗号招摇撞骗罢了。
现如今,“冒牌僧人”已不是什么新奇的称呼,关于“假僧人招摇撞骗”的新闻也比比皆是。就在今年4月,两位北漂歌手假冒僧人搂美女、存巨款、开房间的照片疯传网络,激起各界强烈反响。有人称他们“招摇不撞骗”,不应承担刑事责任,也不应受行政处罚。有人则主张佛教协会采取民事诉讼维权行动。更有人主张将这一事件作为完善立法的契机。
与暗度陈仓的假冒伪劣产品不同,如今街头的“冒牌僧人”却是明目张胆。这些“冒牌僧人”何以底气十足?笔者认为,除了那身名不副实的僧侣行头外,恐怕也与法律的缺位,相关部门监管的乏力,以及市民迷信的心理有关。
看看国外,你会发现想打“冒牌僧人”这张招牌并非易事。比如邻国越南,1999年4月颁布的《 关于宗教活动的法令》中第16条便规定,冒充神职人员者,将受到行政制裁或刑事起诉。可翻开中国刑法中关于“招摇撞骗罪”的定义,就会发现单纯“冒充僧人”并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大多数冒牌僧人并非冒充的僧人,撕掉他们的僧侣行头,暴露出来的要么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要么是吸引公众眼球的策划,所以单纯就“冒牌僧人”而论事,不足以解民众之忧,也不足以解冒牌之惑。
当然,“冒牌僧人”肆无忌惮的背后,与公民的责任缺失也有一定关系。如果大家都不信这些假僧人 ,那谁还会去假冒僧人?的确,这些“冒牌僧人”所谓的宣扬佛法,不过是借着一身僧侣服算命罢了,脱下他们的僧侣服,或许他们连佛法是何物都无从谈起。迷信绝非宗教理论,信仰无需金钱驱使,“冒牌僧人”背后的这张招牌撤掉之时,就是迷信和金钱的烟尘消散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