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 红 隋翔宇
本报通讯员 王 彤 文 昊
“百姓大舞台”
搭起“星光大道”
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台上几名演员唱着带着乡音的吕剧,台下却挤满了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这是3月26日晚上,记者在龙口市黄山馆镇臧格庄村看到的一幕。
黄山馆镇臧格庄村党支部书记,62岁的王德运告诉记者,他们村一共不到2000人,来看“百姓大舞台”的村民就有1000多人,整个村委大院挤得满满的。“这个舞台可真是搭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了,被大家伙儿称为‘星光大道’”,一谈到“百姓大舞台”,王德运就打开了话匣子。
看到“百姓大舞台”如此受欢迎,王德运又想到自己年轻时曾经在东北待过,会跳东北大秧歌,何不组建个秧歌队?他的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经过王德运言传身教,眼下这个村已经组织起了近百人的秧歌队。
该镇党委书记陈隽告诉记者,要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用文化活动乐民是个好法子,“百姓大舞台”花钱不多,效果却非常好。以黄山馆镇“百姓大舞台”为例,镇里以4个社区联合党委为单位,由镇财政出资各搭建一个固定舞台,设置音响、灯光等设备,发动当地老百姓上台表演节目,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在市里组织的满意度调查中,该镇的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满意率达98%,位居全市第一。
文化大院
激活民间娱乐
走进芦头镇芦头村文化大院,记者看到,大院内有可容纳几十人同时登台的大戏台,三层楼内有藏书数万册的农家书屋,有上百平方米的大健身房,棋牌室、电子阅览室一应俱全。
据了解,该文化大院总投资近300万元。文化大院的负责人,今年69岁的王功先自豪地说:“当城里人还在街上跳舞的时候,我们村的农民已经在文化大院跳大秧歌了。”芦头村文化大院建成以来,已先后组织开展星光舞会、消夏晚会等各类文化活动200余次,成了集文化教育与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农民活动场所。
近年来,龙口市不断加大财政向农村公共文化网络的投入力度。目前,龙口所有乡镇都建成了500平方米以上达标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建成率达到100%,使用率达到100%。
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很多村都组建了自己的演唱队、秧歌队、舞蹈队、健身队和票友俱乐部、庄户剧团等群众文化活动队伍。诸如芦头镇东梧桐的“庄户剧团”在周边村庄已经小有名气。
公共文化服务
助力“幸福龙口”
“文化乐民”离不开民众参与。
近年来,龙口依托城区文化广场全力打造“幸福龙口”夏季广场文化活动,年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80场次以上,参与群众达20多万人次,其中一半以上是农村群众。该市还深入做好文化下乡工作,年组织戏剧下乡120多场,指导农村“庄户剧团”举办演出活动2000多场。
今年以来,龙口市所有乡镇都以驻地和村庄广场、集贸市场等为中心,按照村庄布局、人口数量等因素设立了一定数量的固定演出点,并备有舞台、灯光、音响等基本设施,定期举办文艺演出、文体比赛等活动,让老百姓能够就近便捷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为了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演出,今年龙口市将“幸福龙口”夏季广场文化活动进一步向镇村延伸,以“送晚会下乡”的方式组织大型晚会到乡镇演出。同时,镇村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优秀节目,也将参加市级文化活动演出。该市还启动了“‘幸福龙口’欢乐行”活动,要求所有承担包村任务的部门和企业要为所包村至少送1次戏剧节目,乡镇所有固定演出点至少开展4次以上演出活动,每个村居至少组织6次以上集体活动,用优秀的机关文化、企业文化带动和促进农村文化真正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