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菁蕴设计的联合国实习生纪念册中的一页。
阅读提示
■上网搜索“联合国+实习”,很快在联合国的官方网站上找到了实习的通途。登录、注册,按照网站提供的格式提交实习申请表、英文简历和一篇说明为何申请此项目的英文短文。不到一个小时,潘菁蕴就完成了所有实习申请手续。“比国内一次求职程序还要简单。”
■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的3名女学生在如此紧凑的时间段内相继获得联合国邀请前往实习,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她们所说的“给机会去锻炼英语”。3人成功获得邀请背后透露的信息是,在中文作为官方语言之一的联合国,需要来自中国国内的实习生。
■和潘菁蕴一同参加2006年暑期项目的150多位实习生来自16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实习生有10人左右,除潘菁蕴一人是直接从国内过去之外,其余都是在世界各地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国内环境没有渠道,也没有这个意识。”潘菁蕴说。
■“当时我很诧异,一个实习生竟然和有着30多年经历的资深员工承担一样的工作,在联合国我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被当作实习生看待。”孙一说。
■房租和机票是3位女生在联合国实习期间最主要的支出,每人花费平均都在2万元以上。在联合国的实习是整个人生都值得回味的,2万元钱是否能换回充实的体验,要靠每个实习生自己在联合国的努力。
在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看来,这样的故事近乎传奇:只需坐在电脑前敲敲键盘、发发邮件,就能得到赴美国纽约去联合国总部实习的机会。率先完成这个“童话”的,是3名拥有想象力和自信心的华东师大女孩。
2006年12月中旬,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教室里,25岁的潘菁蕴穿着羊毛短裙,裹着红色围巾。她被称为“踏入联合国第一上海实习生”,是该校2004级英语语言文学系研究生。
2006年6月5日,是潘菁蕴第一次走进联合国大楼的日子。在她进入联合国实习3个月后,她的两名同班同学成为第二批联合国实习生;6个月后,更多的上海申请者开始拨打潘菁蕴的电话……
不到一个小时
完成申请手续
2004年5月,总部位于泰国的亚太经济社会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第60届年会,潘菁蕴通过华东师范大学志愿者招募渠道获得了联合国秘书处下设会议管理部的志愿者工作机会。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位泰国总部的实习生。对方告诉她研究生通过网上申请就可以去这些国际组织实习。
一年半后,2005年11月,已是研究生二年级的潘菁蕴突然萌发“去做点有趣的事情”的想法,埋在心中的念头一触即发。她也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
上网搜索“联合国+实习”,很快在联合国的官方网站上找到了实习的通途。登录、注册,按照网站提供的格式提交实习申请表、英文简历和一篇说明为何申请此项目的英文短文。不到一个小时,潘菁蕴就完成了所有实习申请手续。“比国内一次求职程序还要简单。”潘菁蕴神采飞扬,口气轻松到仿佛只是一次“交作业”。
在短文中,潘菁蕴写道:自己是个英文专业的研究生,去一个说英语的母语国家实习将会使自己的英文综合能力大有提高。
3名女学生
相继获邀请
接下去的日子杳无音信。4个月后,就在潘菁蕴几乎不再对这件事抱任何希望时,联合国戏剧性地给她发来了“恭喜你”的电子邮件。邮件中,联合国诚意邀请潘菁蕴在2006年6月5日到8月5日前去纽约联合国大楼实习,并根据申请表上所填志愿,安排她在大会与会议管理部。
“完全没有想到去联合国的实习申请会这么突然就批复下来,顺利得有点超乎想象。”朋友们羡慕地吃惊地怀疑地看着这个即将踏进联合国的实习生。只是在他们心里,要去那样的国际组织实习实在是件高不可攀的事。和潘菁蕴本科起就同窗的孙一,研究生班的同学沈翠萍,相信潘菁蕴靠的并不仅仅是运气,她们决心要用实际行动去再次印证。
在潘菁蕴的指点下,2006年4月4日,孙一提交申请,6月8日得到邀请,2006年4月20日,沈翠萍提交申请,6月16日得到邀请。两人在潘菁蕴去往美国3个月后也一同踏入了联合国大楼,成为20多年来第二批直接从国内申请过去的实习生。
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的3名女学生在如此紧凑的时间段内相继获得联合国邀请前往实习,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她们所说的“给机会去锻炼英语”。联合国实习生办公室曾向沈翠萍证实,每天都有几百封来自世界各国的实习申请,“被选中的几率非常小”。
3人成功获得邀请背后透露的信息是,在中文作为官方语言之一的联合国,需要来自中国国内的实习生。
初到联合国
负责术语更新
2006年6月5日,是潘菁蕴到联合国大楼报到上班的第一天。出入联合国大楼检查随身物品是一项例行规定,在这里,水是不被允许带入的,身上所有的金属物品也都要取下来,这一点往往让男士们尴尬不已。赶着开会的日子,他们就要边跑边解着皮带去安检。每逢有重大会议召开时,安保还要另外发放通行证件,几证齐全才能畅通无阻。
潘菁蕴实习的大会与会议管理部术语参考科,其工作内容可能在国内都无法想象。这是一个专门负责为联合国术语进行及时更新的机构。文件中的专用名词、一个概念或是事物的规范化称呼,都属于术语范畴。让潘菁蕴常常烦恼的并不是一些“宏观经济”之类的名词注解,而是一句话中“的”的存在与否。“比如‘政府协议’还是‘政府的协议’就是我必须要区分清楚的。在国内我们可能都不会意识到这会是个问题,但在联合国,因为同时有多种语言的交汇使用、语言互译,这个平时用得最多的‘的’现在反而成了联合国中文语言的一个疑难杂症。”
查阅国内主要媒体对于这一用词的提法是有益的参考。然而有时即便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此的表述也并不统一。在缺乏国内确定性表达支持的时候,联合国历年文件中的提法、国内公开资料中的表达等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可不是个容易培养成就感的部门。”潘菁蕴说,有时候即便劳碌一天也可能找不到答案,这项工作务实却十分琐碎。
在联合国,实习生绝对是个惹眼的群体。他们年轻、OPEN(开朗)、朝气勃勃地寻找着任何机会。和潘菁蕴一同参加2006年暑期项目的150多位实习生来自1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实习生有10人左右,除潘菁蕴一人是直接从国内过去之外,其余都是在世界各地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国内环境没有渠道,也没有这个意识。”潘菁蕴说。
和资深员工
承担同样工作
在去联合国之前,潘菁蕴和她的同学们就已经在上海很多地方实习过。不承担具体工作,不需要为一个问题坚持己见,在国内的实习就是“体验一下,仅此而已”。
第二批去联合国实习的孙一2006年9月5日到联合国报到,9月12日就遇到了联合国第61届年会召开,孙一实习所在的公共信息处决定制作一份集锦来纪念61年来联合国走过的道路。她和3位同事被分派分别承担一部分内容的编辑。孙一负责的项目是安理会61年。
“当时我很诧异,一个实习生竟然和有着30多年经历的资深员工承担一样的工作,在联合国我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被当作实习生看待。”孙一说,接到任务的一瞬间那种被信任的感觉简直“棒极了”,几秒钟后随之而来的超强压力也让她一度“焦头烂额”。“看着他们轻而易举就能上手的工作,我却还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每人花费
均超2万
房租和机票是3位女生在联合国实习期间最主要的支出,每人花费平均都在2万元以上。“回国后,很多获悉这个渠道的同学开始询问我,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值得。”潘菁蕴说,在联合国的实习是整个人生都值得回味的,2万元钱是否能换回充实的体验,“要靠每个实习生自己在联合国的努力。”
据《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