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纪实:光明灿烂六十年

2016-08-05 15:2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洪君 郭胜

  德州市民营经济是在“四坊”、“五匠”和一些手工业的基础上,随着我国农业合作社运动发展起来的。经历了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三大发展阶段,有着六十多年的辉煌历史。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26万户,从业人员90万人,注册资金17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企业3384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3324户,占全市的98.2%。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占全市GDP的83%;实现营业收入11000亿元;中小企业上缴税金1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速既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又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值,稳居全省首位。到目前,民营经济的经济总额已占全市国民经济的90%以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

  1955年至1983年社队企业星火燎原

  1955年,随着我国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兼营商品性手工业者参加了农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社的工副业组办了一批附属于农业社的小企业,这就是全区社村企业的萌芽。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全区社办企业一哄而起,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当年工业总产值2855万元。

  1959年,全区通过传达贯彻落实毛主席3月3日在郑州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公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全区社办企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到1960年底,社办企业总产值达到3091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49%。

  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纠正了1958年以来的“一平二调风”的“共产风”,将社办企业抽调的劳动力、资金、固定财产退还给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社员。由于条件不具备,盲目上马的一些社办企业大部分下马,到1965年底,全区社办企业仅剩一处,职工44人,产值4.9万元。

  1966年,全区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社队企业重新得到发展,产值开始回升,同年底全区发展到115处,企业职工2521人,社办企业总产值达到229万元。

  1970年,党中央提出了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社队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年,全区社队企业达到217处,职工7730人,社办工业总产值达到1209万元。虽然社队企业处在被批判的逆境中,但是没有阻止向前发展,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1976年到1978年,社队企业开始走向正规。1976年9月21日地委决定建立地革委公社工业局,各县(市)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到1976年底,乡镇办企业共495处,从业人员35097人,企业总产值881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5%、70.9%和55.3%。

  1977年以后,地委、行署先后在陵县、武城等地召开全区多种经营社队企业工作会议。澄清 “四人帮”给人们造成的对发展社队企业的模糊认识,充分肯定社队企业这一新生事物是社会主义性质,而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坚定了社队企业干部职工对发展的信心,调动了积极性,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区社队企业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到1978年底,按可比口径统计,社队工业达到9841处。其中社办工业841处,比1976年增长69%;从业人员达到136122人,其中社办工业48838人,比1976年增长39%;工业总产值完成35601万元,其中公社工业完成16201万元,比1976年增长83.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2.9%,固定资产达到6912.8万元,社办工业实现利润1625.7万元。

  1979年3月,党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社会上曾一度刮起了“发展社队企业是以小挤大”“以落后挤先进”的冷风,使社队企业面临严重困难。在这关键时刻,地委、行署于1980年5月制定了《关于社队工业调整工作的初步意见》,提出 “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坚持为农业生产,为大工业加工,为人民生活,为外贸出口服务”的方针。地区和部分县、市公社逐步建立了社队企业供销公司,组成全区社队企业供销队伍。

  到1981年底全区社队工业企业发展到7630处,比1979年增长4%;从业人员到达131891人,比1979年增加6%;完成总产值41043万元,比1979年增长7%,其中社办工业总产值达17224万元,比1979年增加7%;固定资产达10239.6万元,比1979年增加26.6%.

  1983年9月11日,地委、行署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领导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调架子”、“转弯子”、实行“五个转变”,使多种经营社队企业由副业变为主业,由一般性工作变为中心工作,开始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系统领导,为以后的乡镇企业奠定了基础。

  1984年至1996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84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4号文件,将过去社队企业的名称确定为乡镇企业,并确定农户家庭企业和合伙企业也属于乡镇企业的范围。

  1984年上半年,地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三批带领县(市)委和区直有关部门领导到江苏省的苏州、无锡、江阴和常熟等县市参观学习,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当年7月份召开1600人参加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农业、大上工业、重点发展乡(镇)村企业,为振兴我区经济而奋斗”的口号。12月份召开了1400人参加的“全区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会上,对先进单位和专业户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各级领导对发展乡镇企业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广大乡镇企业干部职工奋发图强,创造了新的奇迹。到1984年底,乡村企业发展到11335处,从业人员139678人,分别比1982年增长23.5%和59.2%;其中乡办工业产值33939万元,实现利润8822.6万元,分别比1982年增长67.6%和8%;其中乡办工业完成利润2543万元,比1982年增长11.4%。

  1985年,是乡镇企业发展史上较困难的一年。由于国家实行宏观控制,紧缩银根,压缩乡镇企业贷款,使某些乡镇干部对企业产生畏难情绪,导致某些乡镇企业停步不前现象,全区乡镇企业收到严重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地委、行署两次召开全区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着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使乡镇企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克服困难,组织增产,并新上一批企业与项目。1985年全国开展工业普查,改变了某些统计口径,重新规定统计范围,列除一些不符合新统计口径的企业,这样就使得某些统计数字下掉,这时的全年乡(镇)村工业总产值70392万元,工业乡村还有4834处,从业人员117757人,分别比1984年下降30.2%、57.4%和15.7%.

  1986年以来,地委、行署明确提出了“全党全民齐动手,各行各业都支援,四个轮子一齐转,户户联办为重点”的发展路子, 1987、1988这两年出现了发展热潮。1988年,全区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达到84.75%,其中乡镇工业增长90%,增长速度在全省居第二位,全区乡镇企业产值增加到39.8亿元,比1986年增长2.2倍。据统计,1987、1988两年新上项目3128个。

  1989年至1991年为乡镇企业的调整提高阶段。地委、行署提出了内涵外延并举,速度效益并重,在治理整顿中求发展、求提高的指导思想,强调不搞 “一刀切”,认真做好国家政策与本地实际结合的文章,正确处理热与冷、保与压、上与下的关系,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三年新上项目1500个,使全区乡镇企业在困难时期仍保持年均20%以上的速度。

  1990年,全区对75个乡村工业产值不足500万元的乡镇实行重点管理,使其中19个乡镇提前二年达标。1992年有30个乡镇跳出了重点管理范围。1993年全部达标。1992年地委、行署领导到乡镇企业局现场办公,并召开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全区乡镇企业开始由“资源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加工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在经营方式上,由小生产经营向现代化规模经营转变;在企业布局上,由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

  1992年至1996年是全市乡镇企业内涵外延并举的壮大时期。这一时期内开始了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与提高并举,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推行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总量扩张、技术改造、骨干膨胀、后进改貌”四大工程以及“乡镇企业一把手工程”,实现了领导机制和工作措施上的新突破,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经济的支柱。1996年底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63.3亿元,实现利税16.2亿元,乡镇企业已经发展到11.43万家,从业人员60余万人,形成了建材、纺织、造纸、食品、机械、化工、家具、电器、冶金、工艺美术等十大主导行业,涌现出了一批产值超亿元乡镇44个,超千万村56个;产值超千万万元的乡镇企业67家,经农业部审定的大中型企业75家、企业集团4家,新建成22个工业小区;于此同时外向型经济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全市出口乡镇企业1913家,1996年出口交货值8.5亿元,三资企业30家,外商累计投资1258万美元。

  1997年至今民营企业方兴未艾

  1997年至2000年,市委、市政府把民营经济提升到“第一增长点”的战略地位,在思想发动、领导力量、政策放宽、环境优化等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1998年,在全市叫响了“发展是硬道理,欠发达是最大的实际,加快发展是最大的政治”三句话,层层举办读书会,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大规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召开万人大会,为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披红戴花,大造劳动致富光荣、个体纳税有功的社会氛围。这一时期是德州市乡镇企业借“十五大”东风高速发展时期,至1997年底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15亿元,实现利税20.9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10.2亿元。

  1998年3月,将乡镇企业局、工商联和工商局的个体私营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委员会,“三马一车”齐心协力抓发展。修订完善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规定,26个部门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配套文件。广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民营经济主战场,实施了机关干部、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和各类能人“五股力量带动”战略,每年选派万名干部驻村帮扶,迅速扩大了民营经济发展主体。组建了个体私营企业权益保护办公室和“经济110”,分五批取消或降低收费项目142项,每年减轻基层和企业负担3亿多元。

  2001年至今,面对市场体系逐步规范完善,尤其是入世后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民营经济“两手抓”的工作方法和“五化演进”的工作思路,即一手抓铺天盖地,膨胀群体规模,一手抓顶天立地,培植骨干企业;推进民营经济加速向民营企业园区化、园区城镇一体化、乡镇经济产业化、特色产业规模化和产品质量标准化方向演进,标志着德州民营经济走上了成型、成熟的发展轨道。为了尽快把骨干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市里又实施了强企业、强产业、强园区“三强”带动战略。

  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营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先后建立了贷款担保、信用评价、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人才培训五大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调控监督、市场主体自主经营、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市场经济新格局,成为德州市民营经济的一大特色。这个时期,全市已成立玻璃钢、地毯、家具、面粉、调味品、工艺品六大行业协会;建立起各类担保公司20多家,注册资金2亿多元;在全省率先建起了贯通市县两级的民营经济担保体系。

  2003年,全市上下围绕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措施,把民营经济列为全市各项工作中的“天字号”工程,开展了以“四提升”(提升发展速度、技术水平、产业层次、经济效益)、“三加快”(加快骨干企业膨胀、特色产业成势、工业园区升级)、“两打造”(打造发展新环境、发展新优势)为主要内容的“比赶超”活动。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5?20”(比赶超大会)和“6?18”大会(万名干部离岗创业大会),“民营经济天字号工程”在全市叫响,各级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市委、市政府先后号召万名干部离岗创业,来自乡镇、县直和市直近万名机关事业干部奋斗在民营经济第一线,全市掀起了空前的创业高潮,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2006年民营经济发展确定为“五一二四”发展思路,即以实现要素投入集约化、企业管理科学化、品牌经营战略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发展空间国际化“五化”为主攻方向,实施一项工程(企业家连心工程),强化两个创新(民间融资机制创新和信用金融一体化服务创新),落实四个突破(成长型骨干民营企业建设搞突破、三大产业集群建设搞突破、品牌经营搞突破、乡镇民营经济发展搞突破)。

  2008年,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市围绕落实“民营推动”战略,在全市掀起了以“初创业、再创业、创大业”为主要内容全民创业活动。在全民创业、培植骨干、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品牌建设、招商引资、战略合作等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

  2009年,市委、市政府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决策,以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全民创业为主线,以培植骨干、扶优扶强为重点,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培植骨干企业、推动全民创业、引导自主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施“十千万工程”:即民营经济十大特色产业工程,千家中小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十万能人初创业工程。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民营经济“十千万工程”的意见》,与人民银行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十千万工程”的意见》,与统计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民营经济“十千万工程”监测的意见》。“十千万工程”实施以后,带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成果十分显著。

  2010年全省机构改革,将市中小企业局划归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将全市的民营经济主管部门单列,市中小企业局成立独立党组,全面负责全市民营经济工作。

  2011年,我市制定出台了《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民大创业的意见》(德发[2011]22号),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五十多个部门为成员的全民创业推进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局。该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鼓励、支持、引导各类主体自主创业。对于壮大中小企业群体规模,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筑牢现代产业体系的微观基础,实现建设幸福德州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2012年我市制定出台了《德州市中小企业促进办法》、落实了市财政每年300万元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了1000家中小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又制定出台了《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任务目标、财政支持、企业减负、金融支持、转型升级、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创业兴业、集群发展、公共服务、优化环境、组织推动等12个方面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从2012年开始,在全市陆续开展了“2012德州企业十大领军人物电视展播评选活动”,“2013德州第二届企业界十大领军人物和首届十大创业英雄电视展播评选”,“2014德州十佳中小企业十佳创业明星电视评选展播活动”,在全社会应在了关注创业、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

  2013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以“解放思想提升素质”为主题的“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由中小企业局牵头负责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培训工作。从股权结构治理、企业融资、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市场开拓等12个方面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素质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家素质。

  2014年,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后,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市直45个部门为成员的市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委员会,同事成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全民创业工作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2015年以来,全市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沿着“二条主线”,即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二条工作主线;整合“三类资源”,即整合企业自身、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的资源和积极性;优化“四种服务”,即优化载体平台服务、金融支撑服务、科技支撑服务和能力提升服务;实现了“五大突破”,即在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化解金融风险上搞突破,在打造高层次创业微环境上搞突破,在转变观念、提升企业家素质上搞突破,在引导企业对外合作上搞突破,在优化企业发展方式、增强全市经济后劲上搞突破。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德州市的民营经济正沿着光辉灿烂的道路勇往直前,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 “四坊”(指油坊、磨面坊、醋坊和粉坊)、“五匠”(指铁匠、木匠、泥瓦匠、石匠和弹花匠)。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白雪

推荐阅读
  • 山东推新规应对女教师产假式缺编 按比例增编制

    11.jpg

    全面二孩政策推行后,女性从业者占比较高的单位,尤其是幼儿园、中小学、医疗护理等,均面临着女性扎堆生育的高峰。各地为保障女性生育权,纷纷延长产假时间,不少单位“产假式缺编”的情况愈加突出。一方面是保障女性合法生育权,另一方面是维护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详细]

    08-06 07-08人民日报
  • 济南周日或迎十几年来最凉立秋!但秋后小心“老虎”

    11.jpg

    7日(周日)上午9:52,农历七月初五,将迎来立秋节气。不过,立秋可不是入秋,气象学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才算入秋。就目前来看,进入8月以来,济南的日最低气温都在22℃以上,根据往年经验,入秋时间一般在9月份左右。 [详细]

    08-06 07-08齐鲁壹点
  • 趵突泉三股水,白泉三间屋!济南神秘的白泉你知道吗

    11.jpg

    众所周知,趵突泉是济南市区喷涌量最大的名泉,珍珠泉是济南市区泉池最大的名泉。鲜为人知的是,入夏以来几场大雨过后,如今在济南郊区,竟然出现一处喷涌如趵突泉,泉池比珍珠泉还大的名泉,它就是沉寂多年的白泉。 [详细]

    08-06 07-08齐鲁壹点
  • 小工头跑路!济南上百学生在一售楼处暑期兼职被骗

    11.jpg

    近日,济南某高校学生小张遭遇了烦心事。暑假他和同学到章丘唐人中心售楼处兼职,45元一天,说好5天一结,眼看要发工资了,小工头却带着17525元工钱跑了。他们到派出所报警,却被告知这属于经济纠纷无法立案。 [详细]

    08-06 07-08生活日报
  • 山东青岛董家口港开放获批 2020年建世界超级大港

    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山东青岛董家口港口岸对外开放的批复》,同意董家口港口岸对外开放,确定对外开放水域、岸线及泊位;同意董家口港口岸设立边防、海关、检验检疫和海事等检查检验机构。[详细]

    08-06 08-08青岛早报
  • 170分就行!山东大学门槛6年来最低 9成考生有学上

    4日,山东省招考院公布文理类本科二批、春季高考本科第二次征集志愿缺额计划和志愿填报资格线以及专科(高职)批志愿填报资格线。5日,文理类、高职院校专项计划、春季高考、艺术类、体育类专科(高职)首次志愿填报。[详细]

    08-06 08-08舜网-济南时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