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捡废品蜗居济南兴济河桥下10年 给女儿看病供儿子上学

2018-02-06 15:48:00 来源: 济南时报 作者:

  4日中午12点左右,张正洁喂女儿吃饭。记者刘玉乐 摄

  4日上午10点,立春时节阳光正好,偶有寒风,几名孩子在父母看护下来回奔跑在兴济河七里山路桥上。桥下,是一间躲在太阳照射死角且没有房门的砖瓦房。因丈夫一早外出打工,房间内只剩下张正洁和患有疾病常年卧床的13岁女儿。为了维持生计,一家三口已经在这蜗居10年了。其间,夫妻俩捡拾废品,也干家政,每年往河南老家寄万余元供12岁的儿子读书。

  4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张正洁老家所在的金寨村村委相关负责人,他称村里确有这样一个家庭,目前张正洁的小儿子在村内跟奶奶一起生活,是村里的低保户。

  夫妻俩带患病女儿蜗居桥下10年

  如果不是附近常住居民,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七里山路西头兴济河桥正下方张正洁一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一间长约10米,宽4米,高4米的砖瓦房,房子没有窗户,仅有一个朝北的门框,上面挂着一块破旧的毛毯,寒风依旧能呼呼灌进里面。砖墙距离结冰的兴济河仅有两米远,因为常年没有阳光照进房间,里面气温似乎比外面还要低上好几度。

  房间周边堆满了生活废品,里面则堆满了破旧棉被衣物和一大袋已经冻硬的白菜帮子。几个塑料桶及铁盆内的水已经结冰。房间正中间两个亮着的节能灯下摆放着两张木板搭起来的床。见有生人进来,蜷缩在一张床上的女孩不时叫着“妈妈”。另外一张床上,母亲张正洁因膝盖有伤一时难以起来。

  半个多小时的交谈中,48岁的张正洁说话时有不清,甚至坦言自己精神方面存在问题,能记清的事情也不多。“躺在床上的是大女儿,今年13岁,自小身体有残疾,没有多少语言表达能力。河南农村老家还有一个小儿子。”对于一家在桥下住了多少年也说不清,“以前租房子收废品被邻居嫌弃,后来我找到桥下这个房子,能放废品还能住人。”4日中午,附近多名知情居民及六里山街办山景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张正洁一家三口已经蜗居桥下10年了。

  常有热心居民送衣食,拒绝联系老家

  张正洁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证,也记不清丈夫手机号。多次交流下,才得知他们一家来自河南省信阳市一个名为金寨的村庄。4日下午,记者辗转联系到其老家所在村庄的村支书。据介绍,村里确实有夫妻两人带着一个瘫痪的女儿生活在济南,男的姓杨,“女方在精神方面多少有些问题。离家二三十年很少回家。”

  “前段时间天气正冷的时候,就看见她蹲在河边用有臭味的河水洗衣服,两只手冻得通红。”一附近老人说,他们知道张正洁家里还有一个身体患有疾病的女儿后,不少邻居也给他们送衣服和吃的。居委会也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给其送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居民的说法也得到张正洁的认可,“有俩人经常给我们送吃的。前天还拿来了橘子和饼干。我们也记得大家的好。”

  山景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历任社区成员都很关心张正洁一家人的生活。因为不是本地户口,无法为其办理低保。2014年,他们曾通过相关途径为其提供了一万多元的捐助,“当时想联系他们老家,遭到强烈反对。他们拿着钱还离开了一段时间,可没过几天又回来了。他们说济南人心眼好,能在这里生活下去。”对于不想回家的原因,张正洁称,她与婆婆关系也不是很好,“这么多年就回去过一次,还是因为家里有人过世。”

  捡废品干家政,给女儿看病供儿子上学

  临近中午,张正洁不断揉着膝盖,努力地从床上站起来,将屋里一瓶尚未冻结实的冰水倒进一个破旧的电热水壶。接着将地上冻僵硬的菜叶子撕成碎块扔进电饭锅里,准备给女儿做饭。她说,这些蔬菜大多都是从二七新村菜市场上捡回来的,瓶子里的水也是骑车从免费取水点接回来的。

  “丈夫在外面干家政,这段时间活多,一早天不亮就走了,有时候晚上八九点才回来。”张正洁说,自己膝盖疼干不了重活,多年来一直边捡废品边照顾瘫痪的女儿,“有时候晚上等闺女睡着了才骑电动三轮出门,捡捡纸壳子和塑料瓶子,一个月下来能赚下几百块钱。”

  有时候丈夫也会和她一起收集废品。“他主要在外面干家政。只有快过年的时候活才能多一点,一个月能赚5000元左右。”张正洁说,这些钱他们都攒下了,“儿子今年12岁,在信阳市上学。一年下来得一万多块钱。”这些钱也都是丈夫按时寄给老家的婆婆。对于自己膝盖上的疾病,张正洁仅买过几次药,“还要留着钱给儿子盖房子,有点富余钱也得给女儿看病。”

  只知儿子去了市里上小学,没见过几面

  还有十天就要过年了,张正洁并不打算回老家,“已经很多年没回去过了。坐车还得花不少钱。”二三十年前,张正洁与丈夫一起来济南打工。“当时我们开了一家馒头店,把做好的馒头往小梁庄附近工地送,当时挺挣钱的。可工地工头突然跑了,还欠了我们几万块钱,一直赔本。后来租房子钱也不够了。”

  4日下午,据张正洁老家当地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张正洁的公公已在多年前去世。其小儿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被送回老家了,一直跟着快七十岁的奶奶,祖孙俩相依为命。“他们是村里的贫困户,享受低保,加上还有几亩地,也能凑合过日子。平时村里邻居也对他们有照顾。近几年,她小儿子也去了信阳市里上学,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孩子都没见过父母几面。”

  谈及儿子,张正洁低头想了一会儿,“只知道他在市里上小学。”对于日后打算,她说,“等干到60多岁干不动活了,我们就回老家。现在回去根本挣不了多少钱养活家里,也不能供儿子上学。”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高娜

推荐阅读
  • R1线大杨庄站今日封顶 济南首条地铁11个车站全部封顶

    3_副本.jpg

    2月6日11时16分,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在R1线大杨庄站浇筑完成,标志着R1线大杨庄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至此,济南轨道交通R1线11个车站全部主体结构封顶,为下一阶段R1线全线洞通创造有利条件,济南人民的地铁梦即将实现。[详细]

    02-06 14-02新锐大众
  • 国内尚属首次!海尔智慧家庭获国际标准组织认可

    4_副本.jpg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海尔智慧家庭成套方案推出的背后,有一个看不见的“指挥棒”在指引前行,那便是“人单合一”的发展战略。全球化、平台化以及人单合一,这些要素紧密连结、相互交融构成了海尔智慧家庭的成功方法论。[详细]

    02-06 14-02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 截瘫小伙每天往返章丘与济南市区 仨月帮50多人就业

    5_副本.jpg

    5日,省立医院站,赵浩洋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坐公交回单位。或许是父母有意识引导的关系,赵浩洋并没觉得自己与别人有很大的不同,与人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在赵浩洋看来,轮椅只是改变了他的出行方式,他希望可以推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发展。[详细]

    02-06 14-02舜网-济南时报
  • 美出新高度!青岛自农历小年起将进入节日亮灯模式

    3_副本.jpg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夜幕下隐去色彩,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致。(图/青岛观摄影师 柴迪成)  东方影都大剧院,点缀在“海螺”上的射灯,像夜幕中滑落的点点繁星,犹如梦境。(图/青岛观摄影师 张树智)  平流雾下的青岛,灯光变得飘渺,仿佛漂浮在云端的仙境。[详细]

    02-06 08-02青岛日报
  • 寒假将迎学车小高峰 科目二科目三可以同时预约

    寒假到来,东营将再次迎来学车小高峰,东营市车管所最近接到很多群众对科目二、科目三的考试预约问题的咨询。“按照原规定,各科目需按照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道路驾驶技能、科目三安全文明驾驶常识的顺序依次进行。[详细]

    02-06 15-02齐鲁晚报网
  • 潍莱高铁正式开工建设 建成后济南至烟威仅需2小时

    齐鲁晚报寻(记者 刘相华)2月6日,伴随轰隆隆的机械声,潍莱高铁第一桩在中铁十局承建的潍莱高铁工地正式开钻,这标志着潍莱高铁正式拉开施工序幕,这也是山东省2018年首条开工建设的高速铁路。新建潍坊至莱西铁路工程地处山东省胶东半岛腹地,位于潍坊市与青岛市境...[详细]

    02-06 15-02齐鲁晚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