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18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

2018-01-09 07:19:00 来源: 新锐大众 作者:

  ①山东18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

  1月8日,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有18项成果(通用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6项,均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参与单位获奖12项,其中包括淄博泰光电力器材厂作为参与单位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是时隔三年我省单位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整体看,山东获奖情况继续位于全国前列。

  我省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仍然集中在山东创新的传统优势领域,其中,农业领域2项,医药领域2项,国土资源领域2项。具体获奖项目分别是:青岛农业大学牵头完成的“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山东农业大学牵头完成的“抗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山农20及其选育技术”,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牵头完成的“肺癌精准放射治疗关键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坎地沙坦酯原料与制剂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完成的“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山东科技大学牵头完成的“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

  ②走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60多年只做一件事,让火药重焕荣光的“中国诺贝尔”

  ——记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火炸药专家王泽山院士

  执着科研60余年,他不搞科研就会“犯瘾”;立志复兴中国火炸药,80多岁的他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一年一半时间在出差;外出度假,他会和老伴“约法两章”:“你正常出去玩,我正常在房间工作”……他就是1月8日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

  比炸药发明者诺贝尔晚出生一个世纪的王泽山,在火炸药研究方面的贡献堪称“中国的诺贝尔”。60多年专注火炸药研究的他“用科学研究科学”,走一条自己的路,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现代重焕荣光。

  道固远,笃行可至

  ——记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病毒斗士侯云德荣院士

  SARS、甲流、寨卡、埃博拉……百姓对病毒“谈虎色变”。“猛虎”侵入人体细胞后,大肆破坏人体“化学工厂”,让人体细胞无法正常生长,甚至取人性命。

  侯云德痛恨曾夺去长兄生命的传染病,从小立志学医,不让“猛虎”伤人。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

  1月8日,与病毒“斗”了一辈子的防疫英雄侯云德,在人民大会堂站上了中国科学技术最高领奖台。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年近九十还在上班。

  今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毛德勋

推荐阅读
  • 百度新闻,能看能听,懂你所想给你所愿,快下载试试看!

    百度新闻是一款致力于热门资讯头条、语音阅读播报的APP。专业权威的百度搜索技术,您可以在这里随意搜索各种新闻、资讯、百科。研发个性化算法,让您在有限时间里,读到最想看、最需要的新闻资讯。语音技术实现情感语音播报新闻,让您在开车、健身等,需要解放双眼双手场合,也能尽情收听新闻资讯。[详细]

    百度新闻
  • 盘点这些年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山东人

    1_副本.jpg

    今天,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育成小麦和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详细]

    01-08 14-01齐鲁壹点
  • 青岛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80万人 去年引才13.1万人

    2_副本.jpg

    鼓励中介机构和个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将奖励力度从过去最高5万元提高至30万元;实施顶尖人才引进培养工程,给予新培养、新引进的顶尖人才500万元生活补贴、顶尖人才团队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资料图)  侯立安院士团队所在的青岛国际院士港,自启动建设以...[详细]

    01-08 14-01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 本周济南将迎入冬以来最冷一天,雪可能又要来了

    3_副本.jpg

    10日晴间多云,南风转北风都是3级,最低气温济阳、商河、章丘-11℃左右,市区及其它县区-8℃,最高气温1℃左右。9日夜间到10日白天,半岛北部地区天气阴有小到中雪局部大雪,其他地区天气晴到少云,北风,半岛地区5~6级阵风7级,其他地区4级阵风5~6级。[详细]

    01-08 14-01齐鲁壹点
  • 济滨城铁或年内开建 未来济南将实现高铁环城

    1_副本.jpg

    高铁时代来临,作为京沪线上的节点城市,济南持续发力,建设区域性的米字形高铁网。按照规划,济青高铁将于2018年底通车,济莱城铁将于2020年通车,济郑高铁将于2021年通车,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三年内,济南“米”字形高铁网将最终成形。[详细]

    01-08 14-01齐鲁晚报
  • 成员单位达131家 市中心医院组本市最大医联体

    昨日(1月7日),记者获悉,市中心医院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有序推进医院综合改革,构建新型医联体,成员单位达131家,组成了本市最大的医联体。2017年共组织专家坐诊493次,教学查房374次,义诊22次,专家培训讲座82次,接收来院进修37人,双向转诊295人,社会效益...[详细]

    01-09 07-01青岛日报
  • 年关临近青岛用工市场冷清 工资上涨入瓶颈期

    临近年关,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开始陆续返乡,而每当这时候,各企业也面临着用工荒。卫生保洁、快递行业、餐饮服务等行业,由于人员流动性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用工缺口,再加上季节性用工荒,企业经营也困难重重。[详细]

    01-09 07-01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