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晓亮
“为什么要申报湿地公园?”2017年9月,专家到小开河湿地公园现场验收时,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保护处副处长闫晓红如此询问滨州小开河引黄灌溉管理局局长王景元。而王景元的回答也颇为实在,“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生态环境,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
20年的时间,小开河的滋润让沿线从“碱蓬满地”变成“鸟类乐园”,让灌区化身浓缩黄河文化与黄三角风情的经典之作。滨州水利人用行动演绎黄三角地区的“塞罕坝”精神,用持之以恒的工作为灌区生态做“加法”,最终在2017年12月18日正式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水泽万物,引水带来黄三角腹地民生、生态双改善
在小开河灌区数量繁多的影像资料中,有两张照片让人过目难忘。照片都拍摄于无棣县于岔河村,主人公是同一位名叫张瑞武的老太太,不同的是,一张拍摄于1997年,一张拍摄于2009年。前者是一般年份,老太太正半跪在无水龟裂的池塘边,从坑中将涩咸的地下水舀回家吃用;后者家中庭院,老太太眉眼带笑地看着水从自来水管内汩汩而出。两张照片,承载着当地人的苦涩与甘甜。
往昔今昔,黄三角腹地的生灵们对于“水”的渴望强烈又实际。曾经无棣县有句俗语,叫“黄瓜岭的老蜩蜩(知了)飞了一圈又回来了”,说的是当地方圆十里没有树,只在黄瓜岭村两河交汇处有一棵柳树,可供知了落脚。齁咸的水养不活生灵,也招不来媳妇。干旱年份颗粒无收,一辈子没喝过甜水,穷苦扬出周边“光棍村”的名声。
终于黄河水来了!为解决当地饮用和灌溉用水问题,1998年11月28日,小开河灌区正式通水,河水贯穿黄三角腹地,全长94.2千米。那年冬天当地人铭记的不是天寒地坼的天气,而是络绎不绝的“拉水”盛会,灌区中游存蓄的黄河水经沉淀后化作一汪清池,十里八乡的村民带着盛水工具纷纷赶来,凿开冰面取水。一位村民装满了水桶,剩下半舀舍不得泼地上,又倒回到池里。有位老大爷,年近八旬,走路都很困难,听说小开河通水了,非要让孙子用小推车推着他亲眼看一看黄河水是什么样……
从那时起,小开河就成了这片地上的“母亲河”。灌区沿线兴建了5座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形成以西海水库、北海水库、芦河子水库为主的饮水供水网络,解决了近50万人历史性的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乡、镇、村建起一座座小型水库,农业灌溉让广阔的盐碱地变为良田。水,为当地带来的是生活水平的提升,带来的是城乡差距的缩小,带来的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变。当地的自然生态从盐碱地化作“鸟类乐园”。水库、河道、沉沙池常年蓄水,引来野鸭、野鸡、白鹭、天鹅等鸟类栖息繁衍,碧水荡漾,鱼翔浅底,河道内芦苇、菖蒲密密麻麻,沿岸野生大豆藤蔓铺满,绘就一幅自然和谐的画卷。
顺其自然,全流域展现独一无二的多样性梯度变化
水,带来远方的“来客”。在小开河灌区沉沙池内,大片野生柳树在此恣意生长,已成一景:有的一棵茕茕孑立,有的三五成群抱作一团,有的成片相互簇拥,高低疏密,错落有致。2001年,小开河灌区组织人员对沉沙池进行宽度测量,一米半高的小树正好挡在测量路线上,视线不通透。工作人员想的不是清除,而是每次测量下去一个人把树拨开。20年的时间,灌区工作人员见证了小柳苗“碧玉妆成”。
2007年,灌区在沉沙池东侧建设了一座观赏亭——“开荣亭”。设计人员提出在观赏亭周边移栽城市植被,灌区经过考虑后拒绝了这个提议。此后除亭子底下移栽了几株当地垂柳,再没进行人为活动。长茅草、红荆条,野生大豆“贵妃靠”。夕阳映衬下,长亭漫道、荒野蔓草,开荣亭与此处环境融为一体。
顺其自然,自然也回馈着这片土地,小开河灌区如今已成为涵养辐射周边生态环境的支撑点。著名鸟类专家赛道建在西海水库发现省内罕见的长尾鸭,并拍摄了照片。小开河灌区委托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涵盖植物、鸟类、鱼类、昆虫、微生物、浮游生物等各个领域。“调查在黄河流域是独一无二的,其所展现的小开河全流域多样性梯度变化是独一无二的。”山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樊守金如此评价。20年间碱蓬等盐生植物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生物链概念中,水把土壤改变了,植物相应发生变化,依附于植物的昆虫发生变化,鸟类相应发生了变化。结论是:小开河灌区处于生态脆弱地区,生物多样性种类贫乏,但20年间出现了生物物种的变化且是有益的。同样,水生植物对水质影响的直观表象是“黄水在沉沙池处变清水”,物种多样性的提升增强了灌区湿地生态系统、平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了灌区抵御环境因子干扰的能力。
堵疏结合,让当地民众意识到良好生态带来经济效益
小开河灌区将一片荒地滋润成水泽林茂、鸟鸣鱼翔之处,人类涉足的副作用凸显出来。砖窑取土、偷伐卖树、下网捕鸟、砍树放羊……工作人员曾见到过枯水期沉沙池变成几百只羊的“草场”,也见过放羊人砍断小树给羊喂树叶,曾见过几十只鸟被网住死掉,也见过窑厂盗土挖出几米深大坑。
当保护生态的长远利益和经济价值的短期效果出现矛盾时,灌区选择的是“生态优先”。
灌区采取“堵疏结合”的方法,让当地民众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对于人为破坏活动,灌区要求林业部门设立了警务室。2013年,又将沉沙池沿岸一周全部疏通为深沟,开荣亭周圈改造为观赏荷池,保持常年存水,将人为活动降到最低。同时小开河灌区沿线,千余亩土地被承包到户,改造成藕池,良好的生态给农户带来经济效益,使他们对灌区沿线生态环境极为上心。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上破坏活动逐渐减少,鸟类爱好者的摄影活动则日渐增多。曾有鸟类协会联系小开河灌区,提出在此地建设观鸟台,搭设一个廊道专门用于水鸟拍摄。“像天鹅这样的鸟类警戒距离是200米,太多活动容易惊扰鸟类。”根据鸟类习性,考虑类似状况,灌区管理局最终也没有同意。沉沙池下游有一处鸟类聚居集中孵卵的区域,灌区特地改变航道,让位于鸟。
科学规划,打造展示黄河文化和黄三角风情的科普教育基地
每个冬天,小开河灌区都要开展一项工作——“打草”。为防止村民烧荒引燃沿岸枯草继而殃及树木,他们将沉沙池2万多平方米沿线干草全部进行了打理。本着“要草养草”原生态的想法,他们选择采用物理手段而不是简单轻巧的除草剂灭草。
用链条式工作不断为生态环境做“加法”,这是灌区一直秉持的理念。回顾过往,可以看出滨州水利人的匠心独运、细致入微。小开河灌区开创了引黄系统长距离输沙的先例,引黄必治沙,20年来小开河灌区持续实施四期水土保持项目,沙地网格化,网格“线”上栽植柳树、刺槐、白蜡等各类乔木、灌木,网格中间种上花生等耐沙性强的作物,坡下是一片片水稻田。上游干渠沿线千亩土地一片莲花藕池,通过水土保持、耕地利用与景观建设结合起来,打造出沉沙池生态湿地景观。2017年,小开河灌区通过流转土地又将沉沙池西侧道路外移200多米,道路也随之外移,给湿地更大的空间。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小开河引黄灌区就是一部浓缩黄河文化与黄三角风情的经典之作。下一步,小开河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将成为黄三角地区科普教育基地,沿线走来,人们可以看到水是如何由黄变清,此地的生物是如何相互依存,人与自然应当如何和谐相处,在黄三角腹地如何打造出这一条“翡翠项链”。让每一位观光者都认识到,水资源得之不易,一草一木都要珍惜。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晓亮
百度新闻是一款致力于热门资讯头条、语音阅读播报的APP。专业权威的百度搜索技术,您可以在这里随意搜索各种新闻、资讯、百科。研发个性化算法,让您在有限时间里,读到最想看、最需要的新闻资讯。语音技术实现情感语音播报新闻,让您在开车、健身等,需要解放双眼双手场合,也能尽情收听新闻资讯。[详细]
今天,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育成小麦和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详细]
鼓励中介机构和个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将奖励力度从过去最高5万元提高至30万元;实施顶尖人才引进培养工程,给予新培养、新引进的顶尖人才500万元生活补贴、顶尖人才团队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资料图) 侯立安院士团队所在的青岛国际院士港,自启动建设以...[详细]
10日晴间多云,南风转北风都是3级,最低气温济阳、商河、章丘-11℃左右,市区及其它县区-8℃,最高气温1℃左右。9日夜间到10日白天,半岛北部地区天气阴有小到中雪局部大雪,其他地区天气晴到少云,北风,半岛地区5~6级阵风7级,其他地区4级阵风5~6级。[详细]
高铁时代来临,作为京沪线上的节点城市,济南持续发力,建设区域性的米字形高铁网。按照规划,济青高铁将于2018年底通车,济莱城铁将于2020年通车,济郑高铁将于2021年通车,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三年内,济南“米”字形高铁网将最终成形。[详细]
2017年12月31日,随着最后栋洋房顶层混凝土浇筑完成,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推广示范小区——绿色公元项目一期实现主体封顶,标志着亚洲最大被动式住宅示范小区一期主体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接受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被动房认证、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认证、中...[详细]
1月8日上午,济南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在山东会堂召开。(市城乡交通运输委负责) 二、城区山体公园建设和山体绿化提升。(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负责) 三、建设空气质量微型监测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