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山东有4位

2018-01-09 06:56:00 来源: 齐鲁网 作者: 徐林琳

  齐鲁网1月8日讯(记者 徐林琳)今天,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奖金500万元人民币,他们在科技领域成就极为卓著、贡献极为巨大。

  那么,你知道这些获得过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们,哪些是山东人吗?

5ab5c9ea15ce36d34dda003131f33a87e850b1d1.jpg

  李振声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奠基人

  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李振声是咱山东淄博人,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也是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山东人。

  他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

  为了有目的、快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他用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蓝粒”育成了以种子蓝色为遗传标记的蓝粒单体小麦和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系统,并建立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他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开辟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领域,提出了以“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育种新方向。通过系统鉴定筛选氮磷高效小麦种质资源,深入研究其生理机制与遗传基础,培育出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小麦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

  他育成小麦和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用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蓝粒”育成了以种子蓝色为遗传标记的蓝粒单体小麦和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系统,并建立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开展了提高小麦个体和群体的光合效率以及光合作用产物的优化分配研究。他筹划组织“渤海粮仓”项目,分离出耐盐小偃麦新品种和新品系。

  所以,李振声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5ab5c9ea15ce36d34dda003131f33a87e850b1d1.jpg

  王忠诚

  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25年12月20日,王忠诚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贫寒家庭。他在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父母靠着摆地摊、卖杂货艰辛度日,家里的女孩都未能上学,男孩最多上到初中。

  但在王忠诚的坚决要求下,他靠着自己半工半读,成为全家唯一的大学生。目睹过旧社会的腐败,亲历过日本侵占时期的悲惨,他原本的理想是学工科,希望以此强国,但考虑到经济状况,他最终选择了免学费的医学院。

  1949年,从北平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24岁的王忠诚成为天津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大夫,两年后,作为业务骨干,他随抗美援朝医疗队来到鸭绿江边,在一片荒林雪野里,他们搭起土坯,不分昼夜地抢救志愿军伤员。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申请加入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不久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诚随之调到北京。

  他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编着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着《脑血管造影术》,率先在国内采用并推广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颅脑显微手术。

  80年代,他摘除了直径为9厘米的巨大动脉瘤,把我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带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2009年1月,王忠诚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01373f082025aaf448f5b00fbedab64024f1abf.jpg

  郑哲敏

  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郑哲敏1924年10月2日出生于济南,1943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1946年,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平(今北京)清华园,郑哲敏先生继续在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敏的极大兴趣,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毕业后,郑哲敏成了钱伟长教授的助教。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4月,他的申请获准并确定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并于同年8月由上海乘船赴美,并于一年后顺利获得硕士学位,接着他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做热应力方面的研究。

  1952年6月,郑哲敏先生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即着手准备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但却遭到美国政府的阻挠。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美国移民局取消了对一批留学生不得离境的限制,郑哲敏遂于1954年9月26日从纽约乘船离美,10月12日抵瑞士。

  由于办理途经地点的签证手续和等待船期,1955年1月19日,郑哲敏得以离法经香港于2月21日从宝安县(今深圳)入境。

  郑哲敏科研生涯的最早期主要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曾根据国家的需要从事地震响应、水轮机叶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来因为国家科研布局调整,郑哲敏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于很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从而拉开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

  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他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了贡献。

  2013年,郑哲敏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u=1179594243,168312575&fm=27&gp=0.jpg

  张存浩

  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

  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张存浩的籍贯是山东无棣,他接手的第一份工作,是解决中国石油资源匮乏和朝鲜战争对燃料供给的双重压力。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骤变迫使中国急需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张存浩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和燃速理论研究。

  70年代开始,他又转入化学激光的基础和应用。

  80年代以来,张存浩领导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化学激光新体系和新“泵浦”反应的研究;开展了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研究分子激发态光谱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Science》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

  1983年,他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研究;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中国化学激光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在2013年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中,张存浩榜上有名。2016年1月4日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 百度新闻,能看能听,懂你所想给你所愿,快下载试试看!

    百度新闻是一款致力于热门资讯头条、语音阅读播报的APP。专业权威的百度搜索技术,您可以在这里随意搜索各种新闻、资讯、百科。研发个性化算法,让您在有限时间里,读到最想看、最需要的新闻资讯。语音技术实现情感语音播报新闻,让您在开车、健身等,需要解放双眼双手场合,也能尽情收听新闻资讯。[详细]

    百度新闻
  • 盘点这些年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山东人

    1_副本.jpg

    今天,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育成小麦和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详细]

    01-08 14-01齐鲁壹点
  • 青岛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80万人 去年引才13.1万人

    2_副本.jpg

    鼓励中介机构和个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将奖励力度从过去最高5万元提高至30万元;实施顶尖人才引进培养工程,给予新培养、新引进的顶尖人才500万元生活补贴、顶尖人才团队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资料图)  侯立安院士团队所在的青岛国际院士港,自启动建设以...[详细]

    01-08 14-01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 本周济南将迎入冬以来最冷一天,雪可能又要来了

    3_副本.jpg

    10日晴间多云,南风转北风都是3级,最低气温济阳、商河、章丘-11℃左右,市区及其它县区-8℃,最高气温1℃左右。9日夜间到10日白天,半岛北部地区天气阴有小到中雪局部大雪,其他地区天气晴到少云,北风,半岛地区5~6级阵风7级,其他地区4级阵风5~6级。[详细]

    01-08 14-01齐鲁壹点
  • 济滨城铁或年内开建 未来济南将实现高铁环城

    1_副本.jpg

    高铁时代来临,作为京沪线上的节点城市,济南持续发力,建设区域性的米字形高铁网。按照规划,济青高铁将于2018年底通车,济莱城铁将于2020年通车,济郑高铁将于2021年通车,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三年内,济南“米”字形高铁网将最终成形。[详细]

    01-08 14-01齐鲁晚报
  • 逛超市到底能“省事”还是“浪费”? 这些吐槽真是扎心了

    每到休息日,结伴逛街的人们就会多了起来,平时质朴的大学生、辛苦的职场妈妈们,也会打扮精致享受休闲时光。1.8-1.14 京东超市走进莱芜,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倾力钜惠,实惠、保真、品种全,送货到家、退货方便,更舒适的购物体验就在眼前,还在等什么?[详细]

    01-09 06-01齐鲁网
  • 山东2018年文化惠民服务群众“三问于民”征集意见建议

    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决定,今天起,在全省开展2018年“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意见建议公开征集活动。[详细]

    01-09 06-01齐鲁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