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青岛召开了一次重磅会议

2017-12-22 16:41:00 来源: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作者: 崔 武

  应用大数据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新型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暨建筑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交流大会在青岛举行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21日,新型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暨建筑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交流大会在我市启幕。大会以“智慧、绿色、融合、创新”为主题,围绕发展新型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等话题进行了研讨,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大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办,市北区人民政府、青岛理工大学、天河大成互联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承办。

  近年来,建筑业大数据发展迅速,应用日趋广泛,有力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主旨演讲中,与会嘉宾详细解读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城市治理)中的技术、政策和优秀案例,全面展示互联网+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维仿真可视化、云计算等信息在建筑业中的创新应用成果。其后,分论坛针对建筑装饰行业信息化建设、AI人工智能在智慧建筑中的应用、智慧工地建设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开幕式后,大会还举行了“住房城乡建设云”与“城市云”双云融合平台发布、青岛市“绿色建设科技城”启动、“青岛邮轮港绿色发展建设管理平台”签约等一系列仪式。

  (记者 崔武)

  相关链接:

  1、用大数据破解城市治理难题,与会专家这么说!

  在新型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暨建筑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交流大会上,城市治理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话题。大家一致认为,飞速发展的城市面临诸多治理难题,大数据尤其是建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可以用全新的路径破题城市治理,影响深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球物理学家:滕吉文

  21世纪将有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地下空间

  1991年,于东京召开的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上通过的《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人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21世纪将有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地下空间。建筑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和应用,让“三分之一”的畅想更加可行。

  目前,国外已经进入了地下城市和特殊空间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关于深地废料处理还是地下城镇的建设,都开展了大量工作且成效显著。城市建设向地下有限延伸,是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需求。我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甚至发达中等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已经进入快车道,其速度和规模超出想象。在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布局建筑业大数据库时,必须把城市置于三维空间考虑,实现地上、地下数据共建,将大数据、互联网有效利用在立体空间,这是今后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阿里云副总裁:程璟

  城市大脑助力城市治理

  大数据的发展为阿里“城市大脑”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运行在其中的数据则是最重要的资源,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发展成“城市大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决积蓄已久的城市治理难题。

  以交通问题为例,汽车拥堵越来越严重,按照传统的方式破解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通过打破数据壁垒,可以让摄像头和信号灯联动,由摄像头收集到的数据直接判断信号的变化,让交通组织更加高效。交通问题之外,还有很多问题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处理。伴随着数据处理能力的越来越强大,大脑也将越来越有力,能够很好地服务城市发展。

  紫光集团副总裁:王竑弢

  智慧城市构建的生态圈能够实现城市和产业共进

  产业需要技术驱动才能实现价值,这是以往的逻辑。但在今天,我们已经经过技术驱动的时代,跨越到需求驱动的时代。需求是新城市运营和产业基因的落脚点,是中国经济回归实体经济的必经之路。

  智慧城市,实际是运用云和物联网的手段,通过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实现城市产业升级的产物。有了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城市是一个立体的城市,其所构成的城市生态圈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从而带来产业共进。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城市是物理架构,新城市的运营生态则是有生命的,我们所提到的城市大脑,其实就是一个运营平台,当住建云、工业云等都进驻这个平台后,便会形成城市生态,实现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互动以及城市和产业之间的互动。

  2、BIM、互联网、大数据助力城乡建设

  青岛建筑业的数字化升级

  新型智慧城市(城市治理)建筑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交流大会在青岛召开,是对青岛市建筑业数字化升级的最好肯定。自2016年青岛市城乡建委启动“互联网+城乡建设”项目研究与示范以来,青岛建筑业瞄准国际主流方向,以BIM、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为发力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已有18个项目入列山东省首批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城市建筑云更是被住建部的“住建云”平台融合在一起,在市北区进行示范建设与应用。

  伴随着基础条件的不断成熟,青岛建筑业已经站上新的起点,蓄势待发。

  用BIM为工程建设提质提速

  隆冬时节,位于高新区的青岛市民健身中心正在进行收尾施工。在BIM的帮助下,从去年6月份开工算起,只用了18个月,这座总建筑面积达21.8万平方米、拥有一座6万人体育场和一座1.5万人体育馆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就拔地而起。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指的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搭建三维建筑模型,对工程实现精准管理的一种手段。凭借着设计三维可视化、建造智慧虚拟化、成果精细化、管理运维透明化、使用运维优化等显著优势,BIM已成为引领传统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BIM在我们的工程中有着深入的应用,土建、钢结构、机电安装、幕墙、装饰几大专业全部建立了BIM模型。150人的前后台团队更是堪称项目部的第一力量。”青岛市民健身中心现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借力BIM,工程实现了可视化,透明化,无论是施工精度还是施工效率都大幅提升。仅管线碰撞检查一项,就可节约工期一个月以上。在钢结构作业中,由于BIM充分介入构件生产环节和施工流程组织环节,仅用时三个月就完成两万吨钢构的安装任务,质量之高、速度之快,国内罕见。

  在青岛,像市民健身中心这样以BIM为起点,融合互联网+理念,进行数字化、智慧化探索的工程越来越多。在海天中心项目,技术人员以智慧建造为目标,研发了基于BIM的“互联网+智能化”项目协同管理系统,将覆盖建筑进行全生命周期;在小水清沟配套学校项目,依托BIM升级,建立了高精度的被动建筑模型指导工程进展;在红岛-胶南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中,以BIM为基础,整合3D打印和VR等新技术应用,使工程数据把控更加直观。凭借过硬的BIM应用,在今年下半年发布的山东省首批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中,青岛以18个项目位列全省各地市之首,入围项目数量占总入围数的近三成。

  为了把BIM应用进一步推向深入,目前,青岛的建筑企业正在着手成立青岛市BIM联盟。“BIM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联盟成立后,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培养人才、制定标准,促进BIM产业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全市建筑业的竞争力。”联盟发起人——德才集团董事长叶德才表示。

  互联网+让建设行业监管更有序

  建设行业监管在互联网+的带动下更加高效有序。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青岛打造一系列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工地扬尘、工程进度进行全方位掌控,有效提升了监管效能。

  历时两年建设而成的建设工地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是其中核心。该系统应用视频信息网络对建设工地进行远程实时图像监控管理的系统,具有视(音)频采集、存储、传输、编解码和终端监控、录像等功能。系统不仅在工地出入口和重点施工部位安装摄像头进行定点监控,还在项目管理人员安全帽上安装摄像头进行移动监控。所有数据均通过无线网络联接至全市监管平台,供项目管理人员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人员随时查看,实现监管部门对施工现场全时段、全天候的监督,切实提升了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全市199个建筑工地纳入市级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各区市项目正逐步与市级监控系统联网。

  与建设工地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相配合,今年以来,市城乡建设委还在全市47家检测机构的80个检测站点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检测试验全过程追溯,有效打击了检测报告造假行为,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与环保部门联合,在全市建筑施工现场建立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扬尘的实施检测建管。该系统分为现场监测设备和平台监控系统,在施工现场安装扬尘监测设备,对施工现场PM10和噪音两项指标实施全过程监测,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监控平台,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查验。针对施工现场事故高点——塔吊,市城乡建设委还探索建立塔吊运行安全监控系统,最大程度的提取、量化、整合塔吊安全监督工作的实时数据,形成建筑安全大数据统计,实现有效管理。

  建筑大数据勾画透明城市

  以建筑大数据为基础,青岛还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建筑云项目。项目以建筑为载体,整合其中人流、物流、车流等多种数据,将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支撑,目前,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库。

  “青岛每年有300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生成了大量的数据。城市建筑云将BIM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构建出一个三维的城市模型(简称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形象点说也就是打造一个透明的城市,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项目参与者——青岛市城乡建设研究院院长杨卫东介绍,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城市建筑云大数据平台架构设计,并通过专家评审。正在以市北区为重心,通过倾斜摄影技术、BIM技术、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收集。

  不同传统的卫星照片俯视一维视角,倾斜摄影可以通过从一个垂直和四个倾斜五个不同的视角同步采集影像,获取到丰富的建筑物顶面及侧视的高分辨率纹理。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地物情况,高精度地获取物方纹理信息,还可通过先进的定位、融合、建模等技术,生成真实的三维城市模型。截至本月中旬,市北区60多平方公里土地中已有40多平方公里完成倾斜摄影,剩余部分也将于近期完成。“整个过程分为三部分,有BIM的建筑数据直接导入,没有BIM的建筑加挂二维图纸,整个区域的建筑外形和地表信息以倾斜摄影获取数据,精度达到厘米级。”杨卫东表示。

  导入数据后,建筑云可以实现对区域的全掌握,不仅建筑自身的立项、设计施工、运维管理信息清楚,建筑物内部的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也可实现可视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安全运营可实现科学高效、有据可依。以在成熟区域新建写字楼为例,在建筑云大数据的计算模拟下,一座增量建筑引发的 “流变化”一览无余,对周边生态产生的影响也将实现有据可查。新建一座楼对交通有什么影响,是需要调整交通灯变化时间,还是要拓宽道路,或是变双向行驶为单行,又或是新建道路,在建筑云里都有清晰的答案。

  根据有关要求,下一步,市城乡建设委将积极搭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市镇)建(构)筑物数据库并制定相关标准,深入推动既有建筑物践行数据普查,内容涉及建筑物产权人、结构、建设年代、使用单位、运维情况等基本信息,无图纸的重要公建、文保建筑还要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建立数据模型。在智慧社区建设上,市城乡建设委将选择合适项目进行试点建设,推动智慧居住区以及以智慧居住区为支撑的旧村(旧城)改造试点示范研究,创新商业模式。

  (记者 崔武)

  3、厉害了,青岛建筑云在全国率先对接住建部云平台!

  在21日举行的新型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暨建筑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交流大会上,青岛在全国率先将“城市建筑云”大数据平台与住建部“住房城乡建设云”进行双云融合,按照互联网+城市建设的理念,利用建筑信息模型等科技手段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立体监控、率先在建筑工地、轨道交通监管领域实现远程视频监控,打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停车一体化平台,完善城市功能。

  据了解,青岛每年有300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生成了大量的数据。为了将这些数据运用好,2016年青岛市城乡建委启动了“互联网+城乡建设”项目研究与示范,在全国率先提出“城市建筑云”大数据平台的项目。通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北斗网格标识码技术以及城市智脑云计算技术等综合集成技术,构成的城市智慧模型。

  “这个模型掌握着城市的建筑奥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一个透明的城市。”有关专家表示,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城市建筑云大数据平台架构设计,并通过专家评审。正在以市北区为重心,通过倾斜摄影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收集与基于北斗网格标识码的编制,进而利用云脑技术,实现信息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服务功能。

  按照计划,双云融合后,将深入推进地上空间编码及数据标准确定,打造中国首个城市空间建筑物编码体系,实现一码一城、一码一建筑、一码一宅、一码一户、一码一IP、一码一树、一码一车位、一码一出租屋的智慧型多尺度编码模式,丰富了原有一维度的邮政编码,为城市提供强有力的大数据决策支撑。

  据了解,未来,双云平台还将提供更多的惠民服务。城市云平台将融合各区市的城管网格、城市天网、城市交通、城市应急、城市消防、城乡建设等数据模块,利于对辖区超高层建筑、大型建筑、地下空间等进行防火督查与安全治理。城市公共设施模块,提供城市公共设施数据、如教育设施、医疗设施、体育设施等国有不动产资产管理信息等,维护公共资产安全,方便民众分享,解决城市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城市住区服务模块,提供住区便民服务APP如:零活零工、理疗养老、智慧停车、田园厨房互动服务等。

  (记者 崔武)

  4、搭建“双云”平台 打造数字孪生市北 设立城市痛点孵化器

  数据创新助力城市健康生长

  和全国为数众多的老城区一样,如何实现城区产业结构、环境面貌、民生品质的全面升级,是市北区面临的紧迫课题。2016年,市北区创新提出了“城市生长力”这一城市治理品牌,通过实施“经济实力、产业活力、城区魅力、社会合力、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区域管理网格化、全区统筹信息化、公共服务精准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推动城市生长力全面提升。

  “互联互通互动、协调协作协同、共建共治共享”,在这一工作理念的驱动下,市北区应对城区发展难题,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城市综合治理推进委员会,将城市治理相关部门全部纳入,19个部门联合办公,实现“一个窗口办事”;建立城市治理网格化系统,公安、民政、人社、卫计、工商等13个部门132类近3000万条数据资源,以及全区7000余路视频监视资源全部纳入平台,实现精准定位,快速解决问题,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

  市北区委书记郑德雁表示,随着城市运行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城市感知体系的逐步完善,我们将继续扩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强化大数据对政府治理、经济转型、社会服务的支撑,在数据打通、数据开放、数据共享、数据应用等方面率先走在前列,为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市北方案,贡献市北担当。

  郑德雁介绍,在此次大会上,青岛邮轮港绿色发展及建设管理平台,绿色建设科技城和建筑业大数据产业基地项目都将落地市北,生根发芽。“近水楼台先得月”,市北区将在创新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力,依托区域内优势资源,通过搭建“双云”平台,打造国际顶尖综合城市仿真中心,设立城市痛点孵化器,构建群众满意度分析平台等,做大做强“城市生长力”品牌。

  “未来,我们将利用‘双云’融合、城市动态模拟仿真等技术,让市北的每一寸肌肤都清晰可见,让市北新空间的开发利用能够做到提前感知、充分验证。”郑德雁说。据了解,“双云”即住建云、城市云,通过“双云”平台,市北区产业及经济数据、交通规划、城市体征、企业服务、市民服务等都将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实时动态数据分析,服务于城市治理的数据监测和决策。市北区还将打造国际顶尖综合城市仿真中心,引入国际先进动态城市模拟仿真技术,打造数字孪生市北,以信息化支撑城市评估、规划、建设、治理等创新发展。

  “三脑融合”也是市北区接下来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旨在解决市北区如何把基于北斗全球时空网格编码的新型智慧城市大数据运营中心——城市智脑,基于互联网云脑模型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架构——城市云脑,城市人工智能中枢——城市大脑,通过一个城市大数据运营管理平台进行统一操作,实现数据聚合、重组分析,应用于城市管理,加快大数据在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方面的应用。

  除此之外,市北区还提出设立城市痛点孵化器的设想,加快大数据在解决城市发展痛点方面的创新应用,建设城市科学实验床基线,全方位提供空间、政策等支持,全过程开放城市相关数据,多学科、多领域解决停车难、噪音等城市痛点,实现城市痛点驱动、智库诊断、实验测试、实验验证等产业化发展。

  城市的发展不能只有“速度”,更要有“温度”。“城市的核心是人,我们对于城市治理的创新探索,最终目的就是要让生活在市北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厚度。”郑德雁介绍,为了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市北区将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网格化等技术,试点搭建群众满意度分析平台,逐步实现对群众诉求的快速反应和精准回应。

  (记者 余瑞新)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推荐阅读
  • 济南共享单车出征求意见,摩拜和ofo回应:积极配合

    TIM截图20171222074310.jpg

    12月20日,济南市交通委对外公布了《济南市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健康发展的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到,济南共享单车将总量调控、动态平衡,12周岁以下的儿童不得骑单车,单车企业要购买保险,鼓励单车企业免押金...[详细]

    12-22 07-12齐鲁壹点
  • 为了能听孩子叫声爸妈,临沂90后独臂父亲要割肝救女

    TIM截图20171222074708.jpg

    今年26岁的严境烽是临沂市莒南县涝坡镇高家柳沟村人,2011年12月在工作事故中失去右臂,靠赶集摆摊卖木耳维持生计。婚后的严境烽没有因为残疾在身逃避养家的责任,无法打工挣钱他就在周围村镇赶集摆摊卖木耳和服装。[详细]

    12-22 07-12齐鲁壹点
  • 临沂市民写一封"两个馒头"感谢信 小伙善举获赞

    TIM截图20171222082138.jpg

    经了解,小郑是万阅城瑞境物业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在慧谷时空上班,偶尔来万阅城值班。点滴小事诠释尊老爱幼传统美德  20日下午1点,记者和张阿姨终于在万阅城瑞境物业见到了小郑,郑春杰。[详细]

    12-22 08-12琅琊新闻网
  • 今冬济南蓝天不稀罕!俩月预警四次,重污染天全爽约

    TIM截图20171222074813.jpg

    20日,济南发布了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不过21日的济南依然是“蓝天白云”。2017年11月15日至今,济南空气质量优的天数是1天,良20天,轻度污染11天,中度污染3天,没有出现中度污染以上的重污染天气。[详细]

    12-22 07-12齐鲁壹点
  • 定位北部医疗中心!平度中心医院一期2019年试运行

    平度中心医院一期预计2019年6月竣工,8月试运行,建成后将结束平度无三甲医院历史,让城乡居民真正享受到项目建设的“红利”。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目前一期的门诊楼、住院楼等已完成局部二层施工,核医学等科室入驻的地下工程已完成40%。[详细]

    12-22 16-12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 铺轨机一声长鸣 济青高铁高速段铺轨顺利铺通

    12月21日下午,随着铺轨机一声长鸣,中国中铁五局集团铺轨作业队人员将500米长轨安全平稳的铺设到道床上,标志着济青高铁高速段单线铺轨顺利铺通,济青高速段铺轨全长为546.5公里,现已完成489.7公里,目前高速段铺轨还剩余56.8公里,预计本月底将高速段铺轨全部完...[详细]

    12-22 16-12齐鲁壹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