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的辩证女性主义阐释

2017-03-04 10:13:41 来源: 淄博新闻网 作者: 鹿锦秋

  □ 鹿锦秋

作者简介

鹿锦秋,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毕业,法学博士。近年研究领域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西方女性主义哲学及当代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出版专著《南希·哈索克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文章1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4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及淄博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全球现代性危机问题的深刻反省,包括马克思主义主体观在内的现代主体性哲学几乎被后现代主义推向了舞台边缘。福柯、拉克劳等后学理论家对现代主体性的全方位解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与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之间引发了一场“女性主体能否‘碎片化’”的激烈论辩。其中,对“女性主体”内涵的不同理解是这场论辩的焦点。何谓“女性主体”?它是先在的还是社会建构的?是特定历史的产物还是话语的产物?属于集体性还是个体性?具有从属性还是能动性?当代美国知名学者南希·哈索克围绕这些问题,立足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立场,对“女性主体”范畴的诸多内在规定性给予了探究,批判了后现代“碎片化”主体观,并从女性主义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主体观进行了新的解读,捍卫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主体观。

1.女性主体的实践性本质

凯西·弗格森将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女性主义反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经典主体观归类为:实践的女性主义(Praxis-feminism)、宇宙论的女性主义(Cosmic-feminism)和语言学的女性主义(linguistic-feminism)。弗格森认为,哈索克既不是强调由于女性与神圣的宇宙秩序相吻合而被赋予合理性的“宇宙论的女性主义”者,也不是强调女性主体是由话语/语言所建构的“语言学的女性主义”者,而是强调女性主体性蕴含女性主动实践(what women do)和被动实践(what women are said to do)意义的“实践的女性主义”者。换言之,哈索克对女性本体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理论是马克思从历史唯物论出发,在批判黑格尔“绝对精神”主体、费尔巴哈“感性直观”主体等近代主体形而上学基础上创建而成的。马克思先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中通过批判黑格尔将社会活动视为精神运动、将思想观念视为主体的主客体关系倒置的唯心主义观点,后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等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主体观的根本缺陷是:没有从现实社会视角、以实践方式来把握作为主体的人及其活动,而是从脱离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生物人出发,把现实世界视为直观认识对象而非改造对象,把人之活动视为消极适应活动而非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而将能否以实践方式理解主体及其活动确立为区别新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正是在对主体及其活动转向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视域的审视下,马克思明确强调主体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及社会关系中能动地从事物质实际活动的不断生成的“现实的人”,他们的发展状况取决于生产力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形式,相应地,主体性就是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对对象及意义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在哈索克看来,上述实践主体观中所说的作为历史主体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只是中性意义上的“人”,马克思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性别区分,但是鉴于马克思忽视性别、性征及性别统治问题、甚至带有性别偏见的理论倾向,哈索克认为他所说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实际上强调的是男性主体及其实践活动,并没有内含女性主体及其实践活动,尤其是与女性主体相关的性征、家庭及“个人生活”并未提及。尽管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观不可能完全满足女性主义者将主体性别化的需要,但哈索克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观的立论根据、核心思想及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同,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立足于女性主体的物质性、实践性和历史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观进行了性别化的分析,力求从女性实际生活经验去理解女性主体的本质规定性。这种实践主体观蕴含于哈索克所创建的所有理论之中,是哈索克建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不管是阐述女性主义立场论还是诠释女性主义权力观、差异观,哈索克都把女性视为一定历史条件下及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具有物质性、实践性和历史性。正是以“现实的人”意义上的女性主体为根本出发点,哈索克才得以将女性劳动的特异性、女性认知优势、女性解放规划等问题置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进行审视,并从女性主义维度补充和拓展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也正是由于哈索克对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体观的坚持,招致了福柯、罗蒂、赫克曼、哈拉维等许多后现代/后结构主义的质疑和责难,尽管哈索克也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视界和观点,但是在对女性主体的实践性这一根本问题上,她始终将男女间及女性群体间经验、认知及政治差异根植于现实物质生活实践之中,反对将女性主义理论出发点建立在将世界视为话语、表征、文本的那种后现代主义观念之上,并指出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是由话语/权力建构的观点实则是否定主体实在性、实践性的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消解了女性主体性,不利于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因此,哈索克呼吁“我们不能像福柯那样摆脱主体性或者主体概念而代之以受到权力关系影响的个体概念,而是需要参与将我们自己建构成历史主体和客体的历史的、政治的和理论的过程。我们的非存在和隐匿体现了某些代表所有人讲话的人的理所当然的能力;我们将自己建构成主体的各种努力(通过殖民地独立、种族和性解放斗争等等)对当前创造质疑普遍主义者主张的先决条件而言,具有根本性意义。”

2.女性主体从从属性到能动性的辩证转化

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通常体现为两个命题:一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是有意识的动物,其根本特征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前者强调人的被支配性、从属性及有限性,后者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及创造性。只有将二者联系起来考察,才能全面理解主体概念,哈索克对女性主体从依附性到能动性辩证转化理论的建构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哈索克认为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的女性如同无产阶级和被殖民者,在社会关系中首先处于从属性或依附性的他者位置。女性主体这种从属性是如何建构而成的呢?哈索克分别结合无产阶级和被殖民者从属性的形成进行了论述。

首先,哈索克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或资本剩余价值理论清晰地解答了无产阶级从属性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和劳动结合起来,深刻阐明了个人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主体与其劳动产品、自身劳动、人的类本质及其与他人的关系相异化的过程,并指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最终造就了异化了的社会关系,形成了资本家和个人间的阶级对立。为更深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实质,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学说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不仅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于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独占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指出,工人阶级不仅受产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集团的剥削。工人作为劳动者主体最终“把自己的生命源源不断地注入到属于别人的对象”之中,深受异己力量的奴役而被迫沦为了被剥削者的从属地位,造成了个性发展的扭曲。在此基础上,哈索克创造性地对女性主体的被剥削地位作了深入剖析: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家务劳动及其有酬劳动,同样也是异化劳动。这种异化劳动使女性的时间通常是由男性而并非由她们自己来控制,这严重影响到了她们的业余生活,阻碍了她们与他人的真正交流,最终妨碍她们成为她们自己,使她们精疲力竭。此外,她们的工作能力和劳动成果与经济报酬经常遭到歧视与贬低。显然,在哈索克看来,和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如同无产阶级,也是因以从属主体身份嵌入到整个社会结构之中而得不到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

其次,哈索克还借鉴和拓展了艾伯特·麦米(Albert Memmi)的“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理论来论证女性他者的从属性。在启蒙理性二元对立视域下,麦米认为,正是殖民者运用权力完成了对被殖民者他者形象的建构,并将其强加于任何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之中。当被殖民者肖像被描绘为殖民者所描绘的那样时,他者就会作为殖民者所否定的与主流规范标准异常的“被标记的主体”的形象浮现出来:他者总是被概念化为隐含“缺失”或“无效”等否定之意的懒惰、邪恶、落后;总是被视为陌生神秘的“不透明物”;总是被视为混乱的、无组织的匿名集体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人类共同体中同道的个体成员。结果是,被殖民者被迫变成应该且只能满足殖民者需要而存在的屈从者,被禁止谋求自身发展,被排斥在历史之外,不再是能动的历史主体,而殖民者则因此长久占据着统治地位。根据这一理论,哈索克强调女性群体也通常被视为等同于东方被殖民者的被剥夺了能动性的屈从者,她声称:“女性是一个统一群体,西方白人女性和被殖民的或有色的女性与男性也拥有许多相同的经验。也就是说,正是占统治地位的白人、男性、欧洲统治阶级通过将无所不能的主体置于中心、将边缘他者建构为否定特性这种途径,将人类世界分割开来。……有趣的是,在这些权力关系的建构中,东方通常被女性化。”

在论述女性群体、无产阶级及被殖民者等边缘群体从属性形成的同时,哈索克也强调指出:她/他们这种被剥夺了能动性的屈从者或者历史客体,同时也蕴含着向能动性的历史主体转化的趋势。正如她所说:“从另一种视角看,这种强加的集体性包含了重要的变革可能性。生活在边缘的经验可以为对抗霸权话语提供基础,但建构这些对抗霸权的话语却是一项困难的项目。”因而,我们既要看到女性、无产阶级及被殖民者等受压迫者的被迫屈从性,也要认识到她/他们的反抗意识以及改变世界、追求人类平等与解放的主体能动性。“不能认为这些群体是由其自身处于某种特定社会位置而运用特定方式去(被迫去)看待世界所形成的某种屈从塑造而成的。”因为他/她们还承担着推翻让人受屈辱、被奴役的一切关系,并将人从异化社会中解放出来的任务。哈索克创立的女性主义立场论就是基于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观发展起来的以女性立场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以强调女性认知优势为手段,以消灭包括性别压迫在内的一切压迫和等级制度为目标的历史唯物主义女性主义认识论。因而,女性正如同无产阶级,“一旦被支配的主体地位被自觉地认识到了,就会被改造成更有效的反抗平台”,成为消灭父权制社会、实现两性平等进而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主体。可见,哈索克建构的女性主体体现了从属性与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亦即被动性向能动性的转化,这也是女性争取解放的重要条件。

3.女性集体主体与个人主体的辩证统一

主体作为“现实的人”,蕴含着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等多种要素及其矛盾关系。女性要实现从屈从性历史客体向能动性历史主体的转化,是以女性群体这一集体主体为基础,还是以多元差异的女性个体为基础?如何理解集体主体与个体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针对后现代主义者将女性主体碎片化、分散化而颠覆女性集体主体的倾向,哈索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审视和思考。

她首先肯定了集体主体对于建构女性主体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只有在新的对抗性集体主体的基础上才能重写历史能动性。这些集体主体的发展是发展对抗性实践和分析的核心。当我看到哈维声称: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动性’才有可能走向美好未来的时候,我认为,只有以社会建构起来的集体主体能动性为途径,这种理想才会实现。”因此,对女性主体的建构来说,“至关重要的主体不是指作为人类的简单的单个主体,而是指按照关系定义的更大的集体主体或群体”。也就是说,哈索克明确强调了集体主体是人的社会基本存在形态,是现实的个人主体的总和,但它并不是个人的简单的组合,而是以个人以社会关系的形式有机统一而成的,因而超越了个体主体的有限性,形成了一种整合的力量,更能与客体势力相抗衡,相比于势单力薄的个人主体,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会产生更为强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M—2]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因而,哈索克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增强女性集体的主体性和团结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剔除男权主义从外部强加给女性的“集体经验”,从而获得女性主义立场,使女性成为真正的能动性主体。正如哈索克所说:“外部强加给边缘化和被统治群体的集体经验,不会以任何方式形成有意识的对抗性主体,因而建构这些集体主体至少是我所进行的将一种语境描绘成建构女性主义立场的工作的组成部分。”正是在此观点引导下,哈索克强调女性主义立场,就要在女性集体或共同体基础上努力确立女性认知优势的意识。“知识的政治表达和集体基础”是既能实现知识客观性最大化又能避免相对主义的根本。可以说,“女性主义立场观(即女性主义立场论)就是一种女性肯定自己的劳动的运动。女人的劳动通过肯定转变成女性主义立场,成了政治的、集体的、改变世界两性不平等的工程。立场观的主体是一个集体的女性主义主体,这种主体是通过反语(对自身的讽刺)和自我肯定创造出来的。这种主体不是唯意志论的主体,也不是决定论的主体。因此,立场观使主体成为非本质论的主体成为可能。”当然,哈索克并非将所有女性视为完全同质性的群体,而是也注意到了对不同女性群体之间的差异问题,但始终反对将有可能无限多元差异化的女性个体作为女性主体能动性建构的根基。

尽管哈索克将按照关系定义的集体主体视为最重要的社会主体,但是并未完全排斥、否认个人主体的存在。因为在她看来,个人或个别主体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物质实体和承担者,离开了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也就无所谓社会、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无疑是全部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正是鉴于此,哈索克对美国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桑多瓦尔的世界“地形学”观点表达了赞同和支持,认为“个人和团体都应该作为反抗和对立主体,试图改变压制性权力来建构自己”,这足以说明她对个人主体在女性主义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此同时,她更是毫不含糊地强调了个人并非脱离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关系的孤立存在的抽象的人,而是在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内含于一定社会关系的现实的人。她说,我们必须革新关于“个人”的观念,应该把它视为社会关系的“整体”,亦即“系列积极的人际关系,尽管个性过程也许是最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加以考虑的要素。”她赞同葛兰西的观点:个体性应该被理解为“这些关系的总和……创造某人个性意味着获取这些关系的意识,更改某人自己的个性意味着更改这些关系的整体”。每个个体都是这些关系的综合体,也是这些关系的历史记录,一份“过去的摘要”。

正是在此基础上,哈索克最终明确了个人主体与集体主体的内在关系:“主体构造就是‘个体’与较大规模的社会力量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女性主体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与集体主体的辩证统一,既不能忽视女性个人主体的差异性与多元化,也不能因此遮蔽女性集体主体的统一性以及基于政治生活的共同利益而团结起来致力于女性解放运动所产生的更大推动力。显然,哈索克的女性主体观不仅坚决捍卫了马克思“主体是处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历史性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主体辩证法,而且也从女性主义性别维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主体观的内涵。更不容忽视的是,哈索克将个人主体与集体主体关系的观点运用于发展女性主义事业,她说:“立场论假设的‘集体主体’构造要求这些复杂的主体位置进行一种经常偶然发生的脆弱的(重新)构建/转换。”“这项将主体位置转换为立场的事业涉及到积极的干预,对重新解释的有意识的和协调一致的努力,以及对我们生活的重建……立场是事业,而不是继承,它是获取的,而不是给予的”。

综上所述,哈索克运用马克思主义主体和内在关系辩证法从三个层面对女性主体的实质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其本质特征来看,女性主体实际上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从其主体性特点来看,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的女性主体蕴含着从他者屈从性向主体能动性的转化趋势;从女性主体的建构来看,女性主体作为女性获得解放的重要物质载体,是以集体主体为建构根基的主体集体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哈索克建构的这种女性主体的界定既从女性主义视角补充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又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后现代主义将主体消解为抽象个体的局限性,从而维护了女性主体的集体基础,为推动女性群体间联合及女性主义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节选自鹿锦秋专著《南希·哈索克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358千字)第三章“哈索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女性主义解读”中的“三、马克思主义主体观的辩证女性主义阐释”的部分内容(p175-182),略去了参考文献,开头部分及个别语句稍有改动。本书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规划项目“当代西方左翼女性主义正义理论研究”(14YJA710017)的阶段性成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推荐阅读
  • 走在全国前列 去年山东40余万贫困患者获救治

    置顶1.jpg

    对于贫困家庭来说,罹患疾病尤其是重病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悲剧。日前我国颁布《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方案》,提出到2018年年底前,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农村特困人员和低保对象中的儿童白血病等7中大病进行集中救治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详细]

    03-03 08-03新锐大众
  • 期待!今年山东全省17市有望全部实现公交卡互联互通

    置顶2.jpg

    2日,记者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获悉,今年我省17市交通一卡通有望全部实现互联互通。届时,济南市民拿着公交卡,就可在全省范围内乘坐公交车和轨道交通。 [详细]

    03-03 08-03生活日报
  • 厉害了!看得真真切切 以后济南小饭桌后厨或能直播

    置顶3.jpg

    2日,记者从济南市食药监局了解到,今年,济南市将启动校外托管场所“微管理”工作,开发app让家长能看到校外托管场所食品制作过程。记者了解到,校外托管场所的后厨直播功能或由济南市食药监局开发独立的济南校外托管场所手机APP来实现。[详细]

    03-03 08-03齐鲁壹点
  • 走失26年,德州妇女一朝回家来,老头喜极而泣!

    置顶4.jpg

    袁洪臣左手摸着老伴孙瑞娟的头,右手紧紧拉住她的手,将已经26年未谋面的“孩她妈”领回家。袁洪臣说,1991年6月,有些精神异常的妻子孙瑞娟突然失踪,那时他们的大女儿只有4岁,小女儿只有1岁,从此袁洪臣踏上了漫长的寻亲路。[详细]

    03-03 17-03齐鲁壹点
  • 济宁一女子新买汽车家门口被盗 原来小偷是邻居

    日前,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公安分局越河派出所破获一起居民住宅小区案件。卢女士报警后,济宁市市中区公安分局越河派出所的民警调取了案发现场附近的监控录像,画面显示,一名男子打开车门后立刻进入了,并把车辆开离小区。通过继续调取小区其它监控录像,民警发现这...[详细]

    03-04 12-03鲁网
  • "金改"省长郭树清的另一面:"全面深改"这四年

    2013年3月,郭树清就任山东省长,上任后3个月,他主导推出了《山东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发挥职能优化市场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有关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比此后广为人知的“山东金改22条”,早了7个月,30条政策最大限度降低了市场的准入门槛。[详细]

    03-04 12-03爆三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