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本报威海4月29日讯 今天,记者在威海市社会福利院看到了厚厚一摞《残疾人证》,这是工作人员刚刚为35名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领来的。至此,这35人全部办理了居民身份证,成为拥有威海户籍的正式市民,还办理了《残疾人证》和医疗保险,全面享受市民待遇。据了解,这是我省首次为流浪乞讨人员集中办理落户手续。
近几年,威海市社会福利院先后接收了35名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因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也无法取得合法身份,因而不能办理保险,享受救助。长期以来,他们的医疗费用、生活费用等都由福利院解决。“每月仅医药费支出一项就高达2万多元,还不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费用。”福利院办公室主任邵君说。
为了结束他们的“黑户”身份,福利院多次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解决,但由于没有相关的政策依据,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去年,《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政策出台,规定超过三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滞留人员,公安机关应予以办理落户手续,民政部门要及时将其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落实社会救助政策。
今年年初,威海市民政局和公安局开始着手研究解决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落户问题。没有相关经验可供借鉴,就“摸着石头过河”。为避免出现双重户籍和犯罪人员利用流浪乞讨身份逃避法律制裁的情况,公安部门通过公安部走失人口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数据库进行排查,确保登记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户口的唯一性。他们还对这35人进行DNA信息采集和指纹掌纹采集,并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进行信息比对,核实身份信息。福利院将35人的照片基本信息在报纸媒体公示一个月,尽最大可能为其寻找亲属。
在办理落户手续的同时,福利院联系威海市权威认定部门,为他们进行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伤残鉴定,并办理了《残疾人证》。
“由于无法获取这部分人员的姓名、年龄等准确信息,我们为每一个人起了名字,生日就确定为救助站收留的日子,出生年份则是根据其体貌特征进行推测。”邵君告诉记者。3月30日,35名流浪乞讨人员的身份证全部办理完毕后,福利院马上为他们缴费加入了威海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他们就像每一个威海市民一样,享受到医疗费用报销的待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5月1日零时许,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营改增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孙伟来到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的山东大厦,见证了酒店工作人员成功为中铁十四局集团西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占先开出全省首张住宿费增值税专用发票,标志着山东省本次营改增扩大试点工作顺利...[详细]
4月30日是“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农家乐密集的门牙片区也在提升改造后正式开门纳客。不少农家乐业户都迎来好生意,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南山农家乐的招牌菜松蛾炖鸡,一中午就卖出去2000多只。[详细]
大众网济南4月30日讯由山东红十字会医院主办的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届生育关怀活动圆满结束。[详细]
“今年又是个生育高峰,比‘奥运宝宝’年和‘金猪’年都要忙,门诊量最多的一天达到90多人。无论夜晚或周末、节假日,只要科室呼叫,她随时到岗,使科室疑难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100%。[详细]
经经青岛新闻网核实,网上疯传的跑男来青岛的消息是假的,石老人浴场搭建的演出舞台也只是某品牌酸奶打擦边球的推广活动。 记者随后首先联系了青岛机场,机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昨日,网上传的主创人员并未出现青机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