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1.8亿元“埋”地下,共同沟里能行车
行走在正在建设中的山东日照国际海洋城,很难见到林立的电线杆和密布的线缆,取而代之的是路边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地堡”。这些“地堡”是日照国际海洋城地下综合管廊的入口,电力、通信、甚至自来水、热力管线,都将通过“共同沟”通往千家万户,“封路抢修”、“登高架缆”这样的字眼很难再出现在国际海洋城居民的生活中。
日照国际海洋地下管廊宽2.5米,施工车可通行。强电、弱电、广电、通信管线分层铺设,整齐有序。记者 马俊骥 摄
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地下管廊内查看电缆管线的铺设情况 记者 马俊骥 摄
大众网日照9月6日讯(记者 马俊骥)行走在正在建设中的山东日照国际海洋城,很难见到林立的电线杆和密布的线缆,取而代之的是路边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地堡”。这些“地堡”是日照国际海洋城地下综合管廊的入口,电力、通信、甚至自来水、热力管线,都将通过“共同沟”通往千家万户,“封路抢修”、“登高架缆”这样的字眼很难再出现在国际海洋城居民的生活中。
“咱在底下每走一步,就跨过了大概2万元的‘距离’。”9月2日,日照国际海洋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东江这样向大众网记者形容着。6月20日,国际海洋城的地下综合管廊全部竣工,全长9公里,总投资1.8亿元,平均每米2万元,密度为1.36公里/平方公里,基本呈对角线斜着穿过,辐射服务整个区域。
在赵东江的带领下,记者从路边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地堡”沿“之”字形台阶进入地下管廊,映入眼帘的是高宽均约2.5米笔直的通道,犹如一眼望不到头的火车车厢,两侧分层架设着强电、弱电、广电、通信管线,互不干扰,整齐有序,管廊内照明、消防设施一应俱全。
“里面铺设了电力、通信管线,热力、自来水等管线也已经预留了位置。这样大的空间可以允许一些小型的施工车辆进入管廊施工维修。”赵东江介绍说,管廊顶部离地面大概2-3米,骨架是拳头粗细的钢筋,上下左右用手指粗细的钢筋编织而成,侧面贴着止水钢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而成,大概1米路1吨钢筋,坚固防水抗震。
“1.8个亿,我们全埋地底下了。”赵东江说。把如此多的资金“埋”进地下,建“看不见”的工程,赵东江却认为钱花得很值,跟以往“路边树杆、空中扯网”的方式相比,修建地下管廊投资高、难度大,但是从长远来看,收益却是显著的。
“管廊隔绝了管线与土壤和地下水之间的接触,延长了管线的使用寿命。一旦出现故障,维修人员可以直接进入管廊内维修,不用再‘开膛破肚’、封路抢修。”赵东江说,管廊内还会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故障点一目了然,将大大缩短抢修时间;“地下工作”做足,也为地上城市的发展留出了宝贵的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至少要着眼百年大计。”日照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同道认为,这些“看不到”的工程是检验执政者执政能力的一块“试金石”。
“据统计,近5年来,日照市仅因为野蛮施工挖断水电和天然气管道事故达900多起,累计损失数亿元,有了地下管廊,这些问题都将成为历史。”赵东江说,“除了省钱,更重要的是居民日常生活受到管线维修的影响将大大降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相关链接:
早在100多年前,德国就已经通过建设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来解决马路“挖了又填、填了又挖”的浪费问题。青岛市至今仍在使用德国人20世纪初修建的地下综合管廊排污水,用当时预埋的电线传输电力。
1994年,上海浦东新区建成了国内首条“共同沟”,供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消防等管道和电缆都以层架的形式进入“共同沟”,燃气管道至于上方专用空间。
发达国家往往投巨资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在不影响交通和不破坏路面设施的情况下,工作人员通过出入井和吊装井对地下设施进行维护维修,在安全性、经济性、防空、防震、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方面长期受益。
“海港、海城、海园、海游、海工、海智、海商、海文”是日照的八个蓝色经济优势和亮点,9月2日,大众网记者随“蓝色行走”采访团在日照采访时了解到,八海兴蓝、共显“神通”,日照蓝色经济比重已经占到日照GDP的45%。
滨州市无棣县有一条贝壳堤岛,经过几千年海水的冲击,狭长的海堤上堆积了一层层的贝壳。近日,大众网记者跟随“蓝区行走”北线采访团来到位于滨州市无棣县的海瓷生产企业,曾经被小作坊用来加工成猪饲料的贝壳,在这里通过专利技术处理,被制作成晶莹光亮的瓷器,远销国内外,并被当做“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
以前是不能种粮的盐碱滩,现在却成了万吨级的海港码头;以前247公里的海岸线只能捕鱼捞虾,现在却建起了高水准的海洋产业园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获批近3年来,山东“北大门”滨州市抓住机遇,变以前的背靠大海为面朝大海,在北部的盐碱滩上建成以滨州港为龙头的海洋产业园区,描绘蓝色图景。
责任编辑:胡玥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