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考研不光是“90后” 济南还有8位年过半百考生

2012-01-09 08:52:00    作者:吉祥   来源:生活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考研 老考生 考生 中医基础学 高考改革 招办 复习 科目考试 60后
[提要] 8日,2012年考研进入第二天,在省城的考研大军中,也有一些大龄考生。济南市招办统计的数据显示,有8位是“60后”。

两名考生并肩走出考场。(蔡旭超陈莉摄)

1月8日,张善学走出考场。(徐洁摄)

55岁的范永海和年轻人一道参加考试。(李珍梅摄)

老人参与讨论。(资料片)

  生活日报1月8日讯(记者 吉祥)8日,2012年考研进入第二天,在省城的考研大军中,也有一些大龄考生。济南市招办统计的数据显示,有8位是“60后”。
  济南市招办统计的数据显示,在济南考区,共有3.5万名考生参加了前期的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的考生也有近26000名,比去年多了两千人。在这些考生中,还有多位大龄考生。
  据悉,在3万余名报名者中,有8位是“60后”。济南市招办有关负责人解释,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大龄考生,“可能是工作多年后发现需要个研究生学历,也有可能是单位定向培养的。”
编者按
  在今年全国百万考研大军中,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与年轻人相比,这些花白头发的大龄考生的付出更为艰辛,为了一个梦想,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的故事让人回味。本报撷取济南及其他地方的大龄考生故事,以飨读者。
1
退休了还有一个梦想要实现 60岁张善学第三次来济考研
  1月8日上午,2012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科目考试结束了,60岁的张善学结束了他第三次的考研尝试。
  “您咋也考研呢?”1月7日,张善学在位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的考场中一坐下,相邻的考生立即好奇地问。花白头发的张善学在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中,十分显眼。1月8日上午,为了坚持3个小时的考试时间,他考试前几乎没敢喝水。
  今年60岁的张善学是德州平原县前曹镇林庄中学退休教师。2009年起,他准备考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按摩专业的研究生。
  今年,他报考的依然是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的针灸按摩专业。2010年,张善学第一次考研失利;2011年,由于专业课成绩比报考大学分数线低了20分,他再次与理想失之交臂。
  “考了三年研,专业书看了总共7遍了,但是,越来越觉得心慌,越觉得还有很多东西不懂不会。”张善学说。专业课中医基础涉及中药学、针灸学、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基础学、内科学等6门课程,3年来,每门课程他都学了7遍。
  准备考研的3年里,他四处拜师学习,他师从省立医院名师进行针灸实践;为了能系统学习中医,他每年骑电动车到山东省中医药大学蹭课。课间,张善学给老师擦黑板、倒水,比年轻学生还积极。
  自年轻时,张善学一直自学中医,给乡亲针灸治病,坐在大学教室里、系统学习中医是他57岁时“迟到”的梦想。张善学说,社会太浮躁了,有个让人乐于坚持下去的梦想很难得,他会一直努力到实现的那一天。研究生毕业后,张善学打算开一家养生中医诊所,为人诊治病痛,并倡导现代人健康生活方式。                  (记者 徐洁)

2
55岁“考研叔”6进考场 考政治提前20分钟就交了卷
  因想在数学方面有科研突破,55岁的“考研叔”范永海在30年里6次参加考研。7日,“考研叔”在青岛58中参加考试。两场考试下来,范永海觉得政治考试整体难度不大,就是多项选择有点难。至于英语他也笑称考得“凑合”。 
政治科目提前20分钟就交了卷
  1月7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拉开帷幕,7日上午的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下午为外语。11点10分,在青岛58中考点,早交卷的考生陆续走出考场。在周围的年轻面孔中,一位身着灰色羽绒服,手拎棕色布袋的大叔级考生显得与众不同。他就是55岁大龄考生范永海。 
  “上午的政治感觉还行,整体不是很难,就是多项选择有点不好做。”说话时,范永海一脸憨厚的笑容。 
  下午5点,第二场英语考试结束。“英语考得还凑合,就是翻译题有点难。讲的是进化论的科学研究,不大好翻译。”范永海整体感觉头天考试还不错,接下来他说要好好准备专业课考试。 
坚持考研源于舍不得放弃数学
  或许很多人不能理解,这么大年龄了为何还要参加考研?范永海的答案很简单:“我就是喜欢数学,舍不得放弃它,想有新的突破。” 
  范永海在大学里读的是地质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察院工作,而他却对数学有着执着的热爱。“我从小就喜欢数学。那时大学宿舍里正好有个同学,也很喜欢数学,于是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研究数学。”范永海说,大学毕业那年,他和这位志同道合的舍友一起报考了中科院的数学专业研究生考试,但因为英语单科成绩没过线,最终与中科院擦肩而过。 
  随后的几年考试,每次他都是或英语不合格、或专业课成绩差一点,但这并没有摧垮他的信心,反倒激起了他坚决考上研究生的坚定信念。
儿子读高三,父子俩一起复习
  由于范永海从事的是艰苦作业,单位规定55岁就可以退休。“现在退休了,我也有更多的时间来复习了,每天至少花10个小时学习。”而对于复习的科目,范永海说在英语方面花的时间比较多。“以前几千个单词还能记得清楚,现在上万了,有些单词记混了。” 
  这么大年纪了,还坚持参加考研,家人会是怎样的态度?问及这个问题时,范永海笑着告诉记者,家人很理解和支持他。范永海说,儿子今年正好高考,在家里,他和孩子经常一起复习,父子俩互相问问题。 
坐长途车背着干粮来青赶考
  作为烟台海阳人,范永海前几次一直在烟台参加考试,但去年考研时烟台的一场大雪,让他有了到青岛参加考试的念头。“我老家到烟台和到青岛距离差不多,但烟台是个‘雪窝子’,每年这时候都会下雪。”范永海说,去年那场大雪把他冻得够呛,所以今年就改在青岛考试了。
  范永海告诉记者,他前天下午坐长途车从海阳来到青岛,花60元住在58中附近的小旅馆里。上午结束政治考试后,范永海急着赶回旅馆学习和休息准备下午的考试。记者了解到,范永海不打算到饭店吃饭,“老伴给我带了饭,用热水一烫就吃了。”范永海说来青岛他带了很多书,想在考前再复习一下。
                   (记者 李珍梅)
3
  59岁参加高考,64岁起多次考研失败
69岁“疯狂”老头 北漂蹭课清华
  59岁参加高考,64岁起多次考研失败,68岁从贵州跑到北京旁听博士课程,今年69岁的李文超,是清华园中一道“另类”的风景。他说,“为了学习,我还住在地下室里面,这看起来很‘疯狂’,但我不觉得困苦,学习让我快乐。”
花甲状元 “疯狂”老头
一天不学习就不自在
  李文超出生于重庆丰都县,是贵阳铁路部门的一名退休员工。他每个月有2230元退休金,两个儿子很懂事,妻子被他形容为善良美丽,如果不来北京“求学”,他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而现在,他花350块钱租下地下室的一个床位,自己洗衣服,每天到食堂吃5块钱一份的米粉或者炒饭。但李文超说,退休后的这10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10年。
  2000年5月,教育部公布高考改革新举措,首次允许25周岁以上的考生参加高考。这让刚刚退休回家的李文超欣喜若狂。高考那天,李文超在88岁老母亲的目光护送下走进考场,与小他40多岁的年轻人同场答题。最终,他以286分在当年全国高龄考生中名列首位,被称为“花甲状元”。“我都没怎么复习,全凭脑子和平时的积累!”对于当年的“裸考”经历,李文超至今都很得意。
  同年,他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李文超在学习上很拼命,成为同学们眼中的“疯狂”老头。2004年7月毕业时,他的成绩已由最后一名上升到全班第19名。
四处投信要求继续考学
旁听笔记每学期20万字
  四年大学生活,让李文超“重焕新生”,他觉得自己的求学之路刚刚开始,想接着读硕士。于是,他一边旁听研究生课程,一边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5年中,他考了5次,每次成绩他都记得很清楚,最好的一次考了313分,但因英语成绩不够没被录取。这5年他旁听了24门课,比学校规定的研究生课程多一倍。
  李文超说,考研失败的那几年,他几乎年年都会给相关部门写信,但没有人能耐心地听他说完情况,帮他反映解决。2010年,李文超又做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决定——进京“读博”。他给北京多所高校的招生部门写信,希望成为博士课程的旁听生。清华大学的工作人员劝他在家学习远程课程。李文超不喜欢那样的方式,“没有交流感、对话感”。与家人商量后,他只身一人进京,开始了在清华、北大的“北漂”生活。
  李文超旁听的都是博士生课程,每次去上课,他都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背包,里面装着墨水瓶和A4纸。一堂课下来,李文超能记录70%至80%的内容,一学期有15万到20万字的笔记,所以他从来不用本,买纸一买就是10斤。
  与李文超同住的“北漂”青年,很难理解他为什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跑到这里来和年轻人一样吃这种苦。李文超笑答:“你们是来追梦的,我也是。”
  曾和李文超一起上课的清华大学国学院博士后方麟评价李文超是个“纯学习的精神贵族”。
               (据《每日新报》)
高娜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