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品牌的问题乳制品质量至今没向消费者说清楚。
新华社 发
一些乳企认为,涨价是因为成本上升,另外在产品宣传等方面的费用也增加了成本,这部分成本也需要转嫁。然而,除了人工和流通成本,乳业涉及的其他部分成本却在一定程度有所下降。一些网友认为,现在居然在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受到质疑的时候公然涨价,实在是理解不了。
元旦前后,原本是应该主打“促销牌”的时段,众多乳业巨头却纷纷打起了“涨价牌”,让网友纷纷质疑起其“成本推动论”。而更让网友愤愤不平的是,涨价是否意味着“高质”?在屡屡出现质量问题被曝光之后,乳品企业在“理直气壮”涨价的同时,是否也应“HOLD住”质量?
【核心网事】
乳业巨头价格普涨
网友质疑“成本推动论”
2011年12月29日,网络上纷纷转载消息:继光明之后,从2012年元旦起,三元、伊利、蒙牛等品牌部分乳制品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至2元。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何小唐对“中国网事”记者回应表示,此次提价品种涉及三元品牌的常温奶9个品种和入户牛奶的13个品种,总体提价幅度为1%至2%。至于提价原因,何小唐解释道,有包装等原材料的涨价、奶源价格波动,此外还有用工成本的提高、物流成本的增加等。
蒙牛集团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卢建军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调价理由为“每年都有部分产品进行微调”。
伊利集团给予的答复是,受原材料影响,调整了北方部分市场的个别小品类产品价格。
在得知这一“坑爹”的消息后,众多网友纷纷质疑“成本推动论”是否站得住脚。网友“张琼莹花”就表示:“我觉得以成本上升为由涨价站不住脚,这是企业为产品涨价寻找的牵强理由。”
腾讯网友“光武”亦表示,之前奶制品就已经开始在包装上靠减少分量变相涨价了,现在居然在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受到质疑的时候公然涨价,实在是理解不了。
【业内回应】
涨价“意料中情理外”
时间节点值得推敲
据介绍,受多种涨价因素影响,从去年初至今,根据上海市奶价协商机制成本测算,原料奶的价格已经提高了两次,目前上海市原料奶的基础价格是每千克3.77元,蛋白质等指标稍优一些的原料奶价格为每千克4.2元或4.3元。
由于成本推动导致的乳制品涨价,事实上是在“意料之中”,却是在“情理之外”。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认为,奶企运输成本、财务费用、人工等刚性成本确有上涨。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介绍,奶业工人的工资一直“节节高”,据统计,由人工成本和流通成本带来的成本上涨,将推动乳制品2%左右的成本上涨。
乳企成本上升还有一块重要内容来自于广告费用。一些企业在产品宣传等方面加大力度,广告和营销费用增加了企业成本支出,这部分成本也需要转嫁。
然而,除了人工和流通成本,乳业涉及的其他部分成本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国内奶制品的成本主要包括添加物、奶粉和包装,而这三块的价格最近都是下降的。”王丁棉说。
虽然说是“成本推动”,但选择在双节这个时点涨价却值得推敲。
【反馈链接】
涨价不是“硬道理”
奶企还需“HOLD住”质量
事实上,从2008年至今,国产牛奶的质量问题就一直饱受消费者质疑。网友“弱弱羸羸”表示,“企业从来都是拿成本和品质说事,总成本涨了多少,消费者并不清楚,但我们感觉到的是,奶价低调地涨了之后,还是曝光出很多质量问题,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网友“想要一只柯基犬”也认为,品质不能保证,老是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提价的同时是否也能给予更高质量标准和更健康食品环境的保证?
针对此,专家认为,内地乳业信心体系亟待重建,企业必须完善和增强责任意识,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的生产主体责任,对自产产品做到全链条、无间断监管,确保产品质量让消费者放心,建立诚信经营的体制。
曹明是表示,涨价不是无限制的,还要受市场因素制约,而消费者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票”。如果销量大幅下滑,企业不仅要考虑涨价的幅度,更必须正视质量问题。“乳品企业正在面临新的抉择,一方面努力消化成本,另一方面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方能重塑消费者的信心。”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