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4 07:37:00 我要评论
高亮 孙传浩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记者进入黑里寨繁育基地牛棚帮工作人员套牛打耳标,三个人用了半个小时才将这头牛拽住。
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 "(右)和"双双"。
2001年11月,中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在青岛农业大学诞生。10年过去了,两只克隆牛如今已是子嗣成群 ,在淄博市高青县的养殖基地里悠闲地生活着 。而由它们改良后繁育的一种新品质高档肉牛“山东布莱凯特黑牛”,要比一般牛肉贵三四倍,最贵的部位甚至卖到了1000元一斤。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克隆牛最终从实验室走上了产业化,又是什么让克隆牛的后代卖出如此高的价钱呢?2011年12月31日,记者来到了高青黑牛繁育和养殖基地进行了探访。
牛儿天天享受按摩听音乐
2011年12月31日11:00,记者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高青县黑里寨镇仁李村的黑牛繁育基地,见到了养殖基地的创办人、青岛农业大学教授董雅娟。2001年,她成功培育出了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经过15分钟的紫外线照射消毒后,记者走进了基地。
克隆牛有了后代
繁育基地占地100亩,为了防疫,路面都铺上了厚厚的石灰粉,如同下了一层雪。往里走,两边是一排排牛舍,由于刚刚吃饱了 ,黑牛在休息,偶尔有几头不受约束的小牛犊在基地内来回跑动,显得非常可爱。
据介绍,基地内目前有1000多头黑牛,部分是克隆牛的后代。“‘康康’和‘双双’都是母牛,之后这些黑牛都是克隆牛人工授精繁育出的后代或由克隆牛技术改良而来的。”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副总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基地内每头牛的耳朵上都有一个黄色的标签,虽然很小但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牛都是克隆牛的后代,如果没有超出三代近亲交配的话,基因会越来越不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弄明白每头牛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基地内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种牛住单身宿舍
基地内有一个牛舍与其他牛舍五六头混养在一起不同,这里的牛都享受单间的优待,每头牛占据了一个一二十平方米的小牛舍,小牛舍里既有遮阳的“里间”,又有可以晒太阳的“天井”。
“这些牛都是这个种群的种牛,负责下一代的繁育重任,必须要格外关照。”对于这23头种牛,董雅娟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亲切,同时也显得非常自豪,“看到了吗,我们这些牛多漂亮,毛多顺。”“它转过头来了,赶紧给它拍个照片啊。”在记者观察这些种牛的同时,董教授在一旁不断地称赞着自己的这些牛,显得非常兴奋。
采访中,董雅娟告诉记者,山东黑牛属于高档肉牛,牛身上最好的部位能卖到1000多元一斤 ,这样的牛肉红里透白鲜嫩多汁,而且铁、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
做按摩还听音乐
“每头商品牛都有一个生长期,每个阶段它会发育不同的身体部位,我们会有针对性地根据生长期喂食不同的饲料,每天每头牛要花费22元钱。”董教授告诉记者。
在黑牛繁育基地内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饲养员会时不时地用一根小钉耙给每头牛挠痒痒。“每天都要给每头牛做两三次这样的按摩。”负责饲养23头种牛的饲养员孙洪祥告诉记者,给牛按摩,就是为了让这里的肉长得匀称些,让其身上的脂肪不堆积。除了按摩外,这些牛每天还要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从实验室到养殖场用了7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繁育基地里的1000多头黑牛并非用作商品牛来出售,而是作为一个新种群来饲养,目的就是保持这个种群的延续性。真正用来当做商品牛出售的则是距离黑里寨繁育基地50公里远的高青县唐坊镇的养殖基地,该基地内的黑牛是克隆牛后代与当地大黄牛杂交培育出来的新型高档肉牛,被命名为“山东布莱凯特黑牛”,开启了克隆牛技术产业化的序幕。
28个月出栏肉最好
在黑牛繁育技术比较成熟时,为了得到更多的纯种黑牛,基地尝试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将纯种黑牛的精子植入当地大黄牛母牛体内,从而生出黑牛与当地大黄牛的杂交体。
杂交黑牛在养殖户家里长到6个月的时候,基地会以比市面价高50% 的价格回收,回收后再经过22个月的培育,就可以出栏被送到屠宰场了 。而对于为何要长到28个月的疑问,董雅娟表示,牛长到28个月至30个月,其身体上的脂肪面积比较少,对于肉质要求高的克隆牛来说,28个月时的肉质最适合人们的口味。
7年养出25000头牛
从2003年董雅娟的克隆牛在高青落户后,一直到2010年正式投入产业化生产,一共用了 7年时间。发展到现在位于唐坊镇的养殖基地内已经有4000多头黑牛 ,“现在已经培育出优质肉牛25000多头,一头优质肉牛能卖6万元。我们这个养殖基地计划年出栏量达到3万头。”
虽然现在董雅娟的养殖场已经初现规模,但在她刚来高青推广的时候却连着碰了多次壁。“当时很多农民和村干部不接受,就只能换了好几个村子,最后选定了仁里村做最终的繁育基地。”董雅娟告诉记者。
曾靠养奶牛育黑牛
“做农业项目,一开始投入非常大,而且短期内很难见到效果。”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为了筹到足够的钱,当时这个繁育基地甚至靠养奶牛挣钱来支持基地的建设。
如今,董雅娟夫妇二人成立的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带动两万农户进行高档肉牛的养殖。在繁育基地工作的孙洪祥在来基地工作前就靠种地为生,每年收入1万元左右,而自从他来到基地工作后每年能拿到1万元的工资,而且还不耽误自家的农活。
■花絮 克隆牛“祖宗”挺热情
2011年12月31日,在唐坊镇养殖基地里,记者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我国首例克隆牛“康康”和第二例克隆牛“双双”,他们分别是在2001年11月3日和 6日在青岛农业大学出生,如今两头牛已经十岁了,这个年纪在牛群中算是老年人了,“相当于奶奶辈的人 ,现在已经不用它们繁育了。”对于这两头克隆牛,董雅娟像是对待孩子一样,在描述的时候,基本都是用拟人化的表述 ,“它们的后代都已经繁育了后代,早就已经四世同堂了。”
“康康、双双,有人来看你们了。”当董雅娟带着记者走进克隆牛时,原来还趴在地上休息的两头克隆牛像见了老朋友一样立马站了起来,朝着董雅娟走了过来,争抢着用鼻子来蹭董雅娟,而董雅娟的眼神就像是一位母亲看着孩子的眼神一样。
在东北出生的董雅娟言语间带着豪爽的劲儿,她告诉记者,她研究克隆牛已经有20多年了,所以对它们尤其有特殊的感情,“有时候我会让它们听听音乐,放松一下。”
牛儿能听懂自己编号
黑牛的茁壮成长除了科学的手段外,更缺不了一群勤勤恳恳的饲养员和兽医。“12618,过来。”在唐坊镇的养殖基地的一个牛舍内,当饲养员宋成贵喊出一头牛的编号时,这头牛像能听懂人话一样从牛群中主动到了铁栅栏旁,伸出头来跟宋成贵打招呼,而宋成贵也像对老朋友一样摸摸这头牛的头,然后喂给它一些草料,但当记者走向前想摸一摸这头牛时,这头牛却猛地一下把头缩进了牛舍里。
“不光是这一头牛,这里边所有的牛只要我叫它们的编号,它们都能听懂。”对于这样一项“绝技”,今年59岁的饲养员宋成贵坦称是因为天天跟这些牛泡在一起熟了之后就成了朋友,“我们基本上半年才回家一趟,每天都不出农场,天天在牛舍里跟牛在一起,自然而然就会熟了。”
文/记者 高亮 图/本报记者 孙传浩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