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6 11:30:00
来源:大众网综合外界盛传今年清明安葬的朱枫英魂,安葬时间地点仍未确定,清明祭扫之际,让我们为这位红色女谍点上一炷心香……
山东《老照片》首度在大陆披露朱枫临刑前的照片后,海峡两岸多种力量聚集,一场曲折的跨海“寻亲传奇”荡气回肠……
从济南启程,寻找红色女谍英魂
外界盛传今年清明安葬的朱枫英魂,安葬时间地点仍未确定,清明祭扫之际,让我们为这位红色女谍点上一炷心香……
□策划 赵双勇 执笔 汤启卫
——— 胜利在即,在即将与翠平团聚前,余则成被派往台湾潜伏,从此一双爱侣天各一方。随着《潜伏》的热播,一些人将她称为“女版余则成”。
——— 1949年11月25日清晨的香港维多利亚港码头,船头上的她挥手向朋友告别,脸上一如往常的带着微笑。半年后,她的名字出现在台湾报纸上,人们才知道她并没有与亲人团聚,而是潜伏到台湾。彼时,她已身中6枪倒在台北马场町的刑场上,成为“轰动台湾间谍案四要角”中唯一的女性。
——— 2000年12月,山东画报出版社第16辑《老照片》首度在大陆披露她临刑前的照片。
对于多数济南人而言,“朱枫”或许是有些陌生的名字。但寻找这位红色女谍的英魂,就是在济南起步的。因为一张老照片,多种力量聚集到一起,一场曲折的跨海“寻亲传奇”荡气回肠。最终,去年12月朱枫的英魂回家了。
外界盛传,红色女谍朱枫的骨灰将于今年清明节安葬。
记者采访得知,由于种种原因,朱枫骨灰安葬的时间和地点至今尚未确定,英魂入土安葬尚须时日。采访中,朱枫的亲属还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回家”的细节。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此时,让我们追索那渐行渐远的历史真相,在岁月深潭中打捞行将被遗忘的历史记忆,于心灵再次被深深震颤之际,虔诚地为这位红色女谍点上一炷心香吧……
跨海寻亲,从济南开始
一张寄自台北的老照片开启尘封60年的历史 一封寄自南京的信函牵出一份生死寻亲情
她生于浙江,嫁在东北,战斗在南方,牺牲在台北……从朱枫的人生轨迹来看,她似乎与济南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一张老照片让济南成为这位红色女谍英魂回家的起点。
一张从台北寄来济南的老照片开启了尘封60年的历史,一封从南京寄来济南的信牵出一份生离死别的寻亲情,一次以济南为纽带、牵动海峡两岸多种力量的“寻亲传奇”荡气回肠……
一封从南京寄来济南的信
朱晓枫:我要在死前迎回母亲的遗骸
2001年的一天,在位于济南市市中区胜利大街39号的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丛书编辑部,一封来自南京的信函引起主编冯克力的注意:“这是我在五十年后第一次看到当时的情况,一时间感慨万千,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情……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在死前迎回母亲的遗骸……”写信人叫朱晓枫,她的母亲是朱枫。
2011年3月25日,回忆起十年前第一次看到这封信时的心情,冯克力说:“之前绝没想到,一张老照片会成为一名老人寻找母亲遗骸的线索。”冯克力说的这张老照片刊登在2000年12月第16辑《老照片》上,所定格的是1950年6月10日16点30分中共女地下工作者朱枫在台湾马场町刑场临刑前的情形。
2011年3月28日记者采访朱晓枫时,这位81岁的老人说,最早是《朱枫传》的作者、南京作家冯亦同把《老照片》告诉了她。朱枫之子朱明在之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我的一个朋友到济南出差时看到了那一期《老照片》,告诉了我,我又把这个信息告诉了冯亦同。当时,他正在为创作《朱枫传》搜集材料,而我们也苦于无处寻找母亲遗骸在台湾的下落。”
一张老照片,让多年寻找未果、曾一度放弃寻找遗骸的朱枫亲属们,在济南看到了一线希望。
一张从台北发来济南的老照片
弥补对于那段历史认知的空白
翻开第16辑《老照片》,记者在一篇题为《战争后的战争》的文章里看到了这张老照片。冯克力说,老照片的提供者是台湾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徐宗懋,笔名秦风。2011年3月29日深夜,身在台北的徐宗懋通过电话向记者讲述了这张老照片的来历。
1999年,为编辑《20世纪台湾》画册,徐宗懋遍访台湾档案室搜寻历史照片。一天晚上,在台湾一家曾很有影响力的报社的图片柜底部,徐宗懋发现标注“奸伪”两个字的一个纸袋,打开后一幅幅照片呈现的是血淋淋的枪决场面,其中包括朱枫临刑前的照片。“这些照片当年是发往特定新闻单位的,可能因为画面过于血腥,大部分照片从未公布于世。”徐宗懋买下了这批照片并在台湾展览。
但是,为何要把这些照片发给济南的《老照片》?徐宗懋说,1998年,他来大陆曾在北京三联书店看到过《老照片》。“我翻开一看,发现这本刊物很合我的口味,于是我专门赶到济南拜访了冯克力主编,相谈甚欢。”随后徐宗懋在《老照片》发表第一篇文章《蒋经国和他的家人》,从此成为《老照片》的特约撰稿人。
冯克力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收到徐宗懋发来的照片后曾为是否发表而犹豫,“在当年,这种涉台的题材还比较敏感。但是,我们最终决定发表这些照片,因为我们想为一些读者弥补对于那段历史认知的空白。”
这期《老照片》刊出后读者反响强烈,刊物一度卖断货。就是在这种传播效应下,朱枫的亲属最终看到了这张老照片。
一次以济南为纽带的牵手
委托台湾学者代寻英魂
看到老照片后,朱枫的亲属曾想到与徐宗懋联系。但当年联系常住台湾的徐宗懋并非易事。直到2003年新春,得知徐宗懋带家人在大陆旅游并即将从上海返回台湾时,冯克力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朱枫的亲属。随即,朱晓枫夫妇在冯亦同的陪伴下前往上海见到徐宗懋,请求他在台湾代为寻找朱枫的遗骸。
这让徐宗懋有些意外,但他最终接受了这份委托。“虽然因为教育背景不同,我还是决定帮忙寻找她的骨灰。”至此,以济南为纽带,大陆烈士亲属与台湾热心学者“隔海牵手”,开始了一场跨海寻找。
找到朱枫的继女陈莲芳
只是一次没能完成的寻找
带着朱晓枫的委托书返回台湾后,徐宗懋开始寻找。
据查,朱枫在台湾时住在继女陈莲芳和女婿王昌诚家里。徐宗懋尝试查询户籍、媒体发文等多种途径,都无法找到两个人的下落。2005年2月,在台北“前民政局局长”林正修的帮助下,徐宗懋终于得知王昌诚已去世,陈莲芳住在一个老人疗养院里。
在疗养院里,一番寒暄后徐宗懋向陈莲芳提起朱枫在台湾执行潜伏时所使用的“朱谌之”这个名字,不料老太太回答:“朱谌之是‘共匪’,跟我没关系。”徐宗懋询问朱枫遗骸下落等,陈莲芳均答“不知道”。
徐宗懋告诉记者,陈莲芳的丈夫王昌诚当时在台湾“保密局”任电讯处处长,属于国民党的特工。“朱枫也是特工,一个特工潜伏在另一个特工家里搞情报,事发后肯定会连累陈莲芳一家。”当年朱枫被捕后,陈莲芳和王昌诚也被逮捕,经审查与朱枫一案确无瓜葛后被释放。
寻找线索在陈莲芳这里中断,徐宗懋心理上遭受的冲击也久久难以平息,他决定放弃并得到朱晓枫的理解。对于这次没能完成的寻找,徐宗懋曾在2005年9月撰文感慨:“海峡的风、海峡的雨让它更显沉重。”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