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我们可能都会“被动改变”

2011-03-01 10:44:00    作者:傅楚楚 郭爱凤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对于当下的新事物,妈妈同意你的观点,可以不欣赏,但一定接受它的存在。因为有一天,我们可能都会“被动改变”。比如农业社会的“慢生活”,在提倡速度的工业社会,就等同于“落后”,而现在,不是已变成了大家向往的时尚生活方式了吗?
 妈妈:
  当一个人越来越不愿意接触新事物的时候,他的心理就开始衰老了,因为好奇可以算是年轻人的标志。我见到的在巴黎的中国学生,几乎人手一个iphone,也就是苹果手机,可以下载各种软件和增加新巧的功能。比如解锁,可以在触摸屏画一个Z字,或者你自己设定的任意形状,这叫个性化,又比如让屏幕上的图标在翻页时做出变形的效果,再比如用语音打开摄像功能,对着手机说一声“拍照”,摄像头就能自动开启。
  谁若对这些功能说出幼稚二字,马上暴露他的年龄已超过一定岁数,因为十几二十多岁的小青年儿们最热衷于这些貌似无聊的五花八门的新功能。所有人都告诉我苹果手机智能强大,天天捏在手里不离身,其实他们多数人并没有用到苹果真正强大的功能,最常用的也就是玩玩游戏,出门的时候用GPS导航,然后挂在QQ和人人网上随时和朋友保持联络罢了。但是你不要对这种现象表示不屑,法国的3G网络已经相当完善,智能手机软件的开发正在成为一个很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你已经可以看出一个智能化时代的端倪了,也许在美国,这个时代将更快地到来。
  人类对科技产品的淘汰和接受速度是很快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利润的推动,使我们无法再使用已经被淘汰的科技产品,也回不到蒸汽时代以前了,人只能被动地顺应潮流。但是在文学和艺术领域,这种进程却很缓慢,有时一个与众不同的思想或者作品出现,公众的接受往往会滞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因为相对于科技领域的被动改变,审美习惯的改变更加主动。高明的艺术家,不仅限于用已知的艺术手法创作,还要批判地开创新的表达方式,最初,公众往往难以接受这种新的手法,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并且能够解读这种新事物的习惯还没有被培养出来。当人们习惯于这种新的观察角度时,他们的审美习惯才会发生改变。
  印象主义画派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注重表现阳光的反射和颜色变化的关系,它在一开始毫无疑问地被当时的公众所抵制,因为人们还习惯于用古典画派和浪漫主义的眼光来审美,但是人们后来开始习惯于这种艺术语言,并且当他们走进树林和田野,或走到池塘边,发现了用新的艺术语言观察事物的乐趣时,他们的审美就会发生改变,于是陌生感消失,认同感产生。
  同样地,对于时尚界,我们常批评某个高级定制设计师的作品怪诞夸张,时装走秀仿佛是设计师和模特联袂出演的行为艺术,要么像妖魔鬼怪、要么像外星来客。我最近在巴黎时尚的官网上发现一个叫Iris Van Herpen的女设计师,正当红,其作品让我格外难以接受。她2011春夏季的设计作品,风格让人无法形容,仿佛把工厂垃圾嫁接到原始森林的植物上,再泼上色彩可怖的反光油漆,如同生长在一棵百年树瘤上的呼扇着褶皱部分的黑色菌类。这样的衣服,谁有胆量把它穿在身上呢?此乃设计之怪诞中最甚者,其他设计师的作品,骇人程度稍轻,只不过是黑白扎染连体泳衣外罩黑色长风衣,运动外套敞怀穿着再点缀以腰带或者legging上再加两截儿套袖状物体罢了。但是又有谁知道,这样风格的服装在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之后不会成为人类的时髦打扮呢?如今的巴黎常见的连体衣和紧身皮裤,在过去的人眼里也同样面目可憎,只是我们的审美还没有适应设计先锋吧。
  还是法国人,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那么对于掌握着世界时尚话语权的巴黎时装设计师,我也只能说,我不欣赏你的作品,但是我誓死捍卫你创作的权利。
                                                                                                 楚儿
楚儿:
  看了你这信的第一句话,就发现我正是你说的“那越来越不愿意接触新事物的”人。我手里也有个“苹果”,但这个“苹果”于我,每天的功能则是,一看巴黎的天气预报,或晴或雨,或冷或热,一目了然,凭此揣度你穿的衣服够不够暖。二是看巴黎的时间,我选择了钟表格式,就如同在家里看着时间上班一样,我看着“巴黎钟表”猜想你是否起床了,是否吃饭了。至于其他眼花缭乱的功能,基本没用。不过,我这也算是“个性化”使用啊。
  可是,人是很不愿意承认自己变老的。
  记得前几年经常看到一位媒体老前辈评报,说现在的报纸排版不合规矩,文章用词又不讲究,等等。他说的规矩当然都是过去那些正确的老规矩。但是,现在是什么时候?网络时代了,各种新规矩新语言层出不穷,连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都出现了“给力”,大家都得与时俱进嘛。后来,就很少见这位老报人的评报了,不知这位老前辈是否承认自己的观念落伍?或者,他根本就看不懂现在满纸网络语言而无从可评了?
  前天从电视新闻上扫了一眼“巴黎2011春夏季时装”的几个镜头,只见全是黑乎乎的,还没等被“吓”着,我就换了频道。
  看了你的信才发现,原来得等几十年后我或许可能接受这些新潮与时尚。
  有时候,是否落伍是要看参照物的。对着某些前卫的艺术,我们大多数都有可能是落伍者。
  但是,对于当下的新事物,妈妈同意你的观点,可以不欣赏,但一定接受它的存在。因为有一天,我们可能都会“被动改变”。比如农业社会的“慢生活”,在提倡速度的工业社会,就等同于“落后”,而现在,不是已变成了大家向往的时尚生活方式了吗?
                                                                                                     妈妈

 

高娜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