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37分中国控烟得分列世界末尾 省城无烟试点医院卖烟

2011-01-07 09:58:00    作者:郭静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内,厕所内无明显禁烟标识、无室外吸烟区、无固定的控烟宣传栏、院内商店和小卖部还出售烟草制品,共被扣掉15分。” 据悉,省卫生厅下一步还将组织省级专家对各市控烟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综合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热播电影中的男主角们手里夹着烟,悠然出现在荧幕;电视剧中吸烟场景不断;火车站、宾馆烟头依然随处可见;香烟的包装盒上印刷的图案依然精美;吸烟的人在居室里、在办公室和公共楼道中仍旧“吞云吐雾”……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5年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景象。

    众多中外专家共同编写了 《控烟与中国未来——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1月6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根据评估,以百分制评价我国对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关键政策的执行情况,我国平均得分仅为37.3分。根据评估,我国控烟效果微弱,吸烟率居高不下,控烟履约绩效得分低,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履约情况处在100多个公约缔约国的最末几名,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差距巨大。

    为遏制烟草流行,我国在2003年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成为第77个签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8月批准了公约,并于2006年1月生效。这被看作中国烟草控制的一个里程碑。

    报告指出,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总吸烟人数为3.56亿,较2002年调查结果有所上升;现在吸烟者人数仍然为3亿,和2002年相比没有变化。男性吸烟率一直处于高平台期;女性吸烟率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与此同时,2002年以来,我国吸烟者的戒烟意愿没有增加,高复吸比例也没有得到改观。

    相比于庞大的吸烟人群,更多不吸烟者遭受着二手烟危害。报告指出,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依然十分严重,尤其在政府办事机构、餐馆等场所。在办公室等工作场所,二手烟暴露的比率也十分严重。根据目前的暴露水平估计,在9亿多不吸烟的成人中,有5.56亿人暴露于二手烟,加上1.82亿儿童,共计有7.38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

    据了解,报告使用“过去30天室内工作场所有人吸烟的比例”等10项指标,对保护人们免受二手烟危害、提供戒烟帮助、增加烟草税收和价格等5项烟草控制关键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过去30天有人吸烟的比例分别达到63.3%和72.7%。过去12个月就医的吸烟者中,将近60%的医生没有询问他们的吸烟习惯。我国人群中,有1.5亿吸烟者购买5元一盒或更低价位的卷烟,每百盒卷烟的花费仅占200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2%。

    报告认为,烟草业阻挠控烟工作,是导致控烟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根据报告,烟草企业及其烟草相关利益集团同样实施了大量反控烟活动,如否定吸烟危害健康的科学结论,歪曲宣称吸烟者的权利,采取降焦减害宣传策略误导公众,通过赞助和促销等活动变相进行营销等。

    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表明,3/4以上的中国人不能全面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2/3以上的中国人不了解二手烟的危害。

    报告还指出,根据调查,86%的人对“低焦油等于低危害”的错误观点缺乏认识,且在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中,有错误认识的比例更高。报告认为,烟草业的“降焦减害”的宣传误导了社会主流文化传播这种错误观念。

    报告表示,过去15年,中国人群对吸烟和二手烟带来的健康风险的认知情况有所提高,但远远不够。仍然有很多人对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具体健康危害不了解或不知道,人们依然认为吸烟和二手烟暴露有危害,但还可以接受。烟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根本变化。

建议控烟入“十二五”规划

◆尽快制定法律法规,使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免受二手烟危害

◆全国各地、各部门全面控烟,包括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提高烟草税收和价格等

◆改革行业烟草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全面控烟管理职能,启动“为烟草种植者开发经济上切实可行的替代生计”的工作

◆采用经济手段控烟,抑制烟草消费需求,逐步提高烟草消费税率 

王静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