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晓亮
责任编辑:刘美显
7月11日,山东省卫计委发布6月份传染病疫情报告,全省24人因传染病死亡。省卫计委同时提醒,随着气温上升,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进入高发期,山区和丘陵的农村地区尤为高发,市民应加强预防。
6月传染病死亡24例
11日,山东省卫计委对6月份法定传染病疫情进行通报,显示全省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共13356例,死亡24例。报告死亡病例的病种分别是肺结核、艾滋病、乙型肝炎、狂犬病。
据了解,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分别是乙型肝炎、肺结核、梅毒、猩红热、痢疾,占本月乙类传染病总数的83.92%。
另外,全省报告丙类传染病8种共28898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分别是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这3种传染病占本月丙类传染病总数的99.06%。
持续高热应引起重视
随着气温上升,媒介蜱活动逐渐增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将进入高发期。这是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持续高热,最长可达10天。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
专家介绍,发病伴随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而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专家提醒,以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等病症的患者,感染后不易恢复,更应注意防范。
蜱虫叮咬易患此病,被咬不能生拉硬拽
发热伴随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急性期病人血液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据了解,目前我省17市均有该病病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专家提醒,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而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都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果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及时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涂抹避蚊胺能有效预防
专家指出,蜱类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进入此类地区时,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顺滑的针织衣物也不易粘附蜱虫。
“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专家提醒,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不过,市民也不必过度恐慌,因为都市中一般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做好个人防护外,离开时也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则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初审编辑:王晓亮
责任编辑:刘美显
2016年上半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568起,处理2318人,党纪政纪处分1584人。 [详细]
山东省编办近日印发《集中清理省属“僵尸”事业单位工作方案》,将通过调整职责、撤销、整合等方式,集中对主要职责消失、工作任务不饱满或没有工作人员的“僵尸”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详细]
500家上榜企业的总营业收入约为30.77万亿元,较去年增长1.2%;净利润达2.74万亿元,增长约1.5%;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较去年(分别为5%和6%)均出现明显下滑。今年企业上榜的年营收门槛为96.08亿元。 [详细]
7月13日,泰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泰山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选举王云鹏为泰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信为泰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详细]
日前,媒体报道称青岛已有多家医院取消门诊输液。广东:福田医院正式宣布自今年6月1日起,除急诊和儿科外,取消成人普通门诊输液。浙江:浙江省人民医院表示,从3月中旬开始就已全面停止输液治疗,急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的处方也只能开一天。[详细]
“我烙画了一个大葫芦准备送给泉水节组委会,以表达我对泉水节的支持和祝福。据了解,为给泉水节烙画这只葫芦,刘强花费了整整两天时间,从设计、打稿到勾勒渲染都是独自完成。原标题:民俗手艺人用作品当“金点子” 烙画葫芦送给泉水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