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0 15:41:00 作者: 来源:十一运官网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确保平安稳定,促进社会主义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山东建设。
(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和创新机制政策,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构筑科普推广体系,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
加强科学研究与开发。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充分发挥我省数学、物理、海洋技术等基础研究优势,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重大科学价值或应用前景的关键项目,整合优势资源联合攻关,
争取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加强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注重发展软科学和管理科学。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视对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的研究,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
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优势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科研设备更新步伐,积极扶持和建设一批开放性的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争取尽快进入国家先进行列。力争到2010年,建成青岛海洋科研、省医科院眼科、山东大学心血管、山东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50个,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优化组合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数据文献、网络资源和成果转化渠道,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大城市科技博物馆、中小城市综合性科技文化中心、社区和乡镇科普文化活动室等三级科普基础设施,构建和完善科普推广体系。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形式、高层次的国内外科技合作机制,增强借助外部科技资源进行研发和创新的能力。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联合研究开发、联合建设基地、联合培养人才,注重组织实施和参与国内外大型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实现科技资源的互通与共享,提升研发创新层次。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建立健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增强全社会创新动力和活力。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政府要增加对社会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投入,重点扶持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和转化,确保科技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增加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权益,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的市场价值。力争到2010年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达到60%以上,出口年均增长30%以上。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扩大教育供给,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
1.巩固提高基础教育。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子女就学困难问题。中西部地区农村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保持在99%、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加大对教学设备和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全省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继续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幼儿教育发展,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2.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针对制约教育消费的突出瓶颈,转换办学体制与管理机制,优化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积极支持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超前科学规划,拓宽融资渠道,组织实施好省部共建项目,重点建设1~2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几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省级重点大学。加快推进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等高校新校区的规划建设。适应就业结构变化,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和专业结构,加强研究生教育,加快紧缺人才的培养,稳步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60万人,在校研究生5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成才途径多元化和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兴办高等职业教育,扩大职教规模,提高教育层次,构建与普通教育互通互补的职业教育体系。力争到2010年,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比例达到1∶1。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形成开放式、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
4.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和重点,改革过于集中的政府办学体制。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强规范监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鼓励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中外合资办教育,大力提倡捐资助学,鼓励支持校企联合办学,使其成为扩大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要途径。完善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严格规范各类学校招生和收费制度。实施全员聘用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监督,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三)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强体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1.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弘扬齐鲁文化,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促进传统文化内涵与鲜明时代气息相结合,努力建设文化强省。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工程,在省会城市集中建设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加快策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和一批特色文化名城。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较高水平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都有规范的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络资源整合开发,提升技术,加强管理,确保广播电视播出安全,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加强文物保护,搞好抢救性文物的考古发掘,力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60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5000处。加强烈士陵园的维护和管理,科学规划建设公共墓地。
2.努力提高卫生医疗服务水平。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改革、发展、监管为重点,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提高服务水平和供给能力为核心,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医疗服务需求。一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治体系。继续搞好重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构建完善三个体系,抓好7822个公共卫生监测点,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以艾滋病防治为重点,加强结核病、肝炎、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预防控制,巩固发展计划防疫成果。力争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较“十五”时期平均下降5%以上。二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实现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建设目标,建立城市对口支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机制,大力推进县乡村卫生一体化,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稳步扩大试点范围,建立覆盖全省农村人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扩大医疗救助试点范围。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医疗体制改革。维护医疗行业的公益性质,落实政府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职责。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开、盈利与非盈利分开的原则,加快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改组,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市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机制,发展医疗集团,形成一批名医、名专科、名医院。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分类管理,构建城市医院与社区两级医疗体系框架,开展城镇合作医疗试点。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支持发展红十字事业。切实加强医药监管,规范医疗服务收费,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解决看病难、医药贵的问题。
3.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全方位开展科学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着眼于北京奥运会和第十一届全运会,培植新的竞争优势,增强竞技体育的实力。加快股份制体育俱乐部建设步伐,培育和规范体育市场中介组织,提高体育赛事经营运作水平。完善体育设施,重点建设2008年青岛奥帆赛项目设施和第十一届全运会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建设改造一批规模适当的体育场馆,把济南建成能承办高水平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和国际单项体育比赛的体育中心城市,青岛和日照帆船比赛场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搞好居民小区、各种广场的体育配套设施建设,使场地数量和人均面积有较大增长。继续搞好体育彩票发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市场开发,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4.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不断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着力抓好薄弱村、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提高养老社会化水平,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和“银色经济”。逐步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设施建设,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
5.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妇女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儿童早期受教育率有大幅度的提高。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