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0 15:52:00 作者: 来源:十一运官网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文明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确保人民生存生活安全健康,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
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依靠科技进步,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实施资源节约战略,建立节约型社会。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构建社会各行业、产业间的生态网络,尽快形成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培训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立完善技术基础平台,抓好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在煤炭、建材、电力、轻工、化工、冶金等高资源消耗行业推广循环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复合立体、动植物共生等效益较高、良性循环的先进模式。科学布局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交通和绿化,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
2.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建立水资源综合调度机制,统筹安排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替代水源,搞好海水、陆地咸水综合利用和雨水回用。规划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工程,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旱作农业,提高农业灌溉渠系利用系数。逐步降低高耗水行业比重,减少结构性耗水。加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强制推行中水系统,实行分质供水和一水多用。到2010年,农业需水量占全省总需水量的比例下降为6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城市回用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
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通过调整、置换,盘活存量土地,合理安排生产和建设用地,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严禁以各种项目名义乱圈地占地。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荒地、盐碱地、滩涂等进行开发建设。要按照人口容量规划城镇建设规模,提高建筑容积率,严禁随意扩张,严禁搞形象工程。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供地,经营性用地要全面推行招标、拍卖、挂牌制度,非经营性用地要建立公开供地机制。
4.努力节约能源和其他资源。建立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的新机制,重点引导和支持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资源型行业,采用节能设备和工艺,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物耗。加快普及建筑节能技术,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大新能源产业化的研究、开发和建设力度,鼓励支持风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地热等再生能源、洁净能源项目建设,实施能源的阶梯型开发。提高地质、矿产、遥感、测绘技术水平,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努力增加资源储备,提高重要矿产的供应能力,鼓励支持省内企业到省外、国外开发资源。适度控制矿权审批总量和开发总量,推行探矿、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限制优势矿种的不规范开发和过量开发。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广先进技术工艺,提高回采率,实现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
5.依法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资源安全和资源警示教育,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提倡绿色消费、循环式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方式。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产业政策、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实施严格的各类企业单位产出消耗标准,健全以严格执法为核心的约束机制,遏制资源浪费。
(二)加快生态省建设
树立生态环境优先理念,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净化、绿化、美化人居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生存生活安全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以湖区、库区、湿地、草地,重要水源地和涵养区,以及近海岛屿、山区丘陵、滩涂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为重点,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强化对生态脆弱和退化区的综合治理,加强对南四湖、东平湖和黄河三角洲以及莱州湾、胶州湾等区域的恢复和保护,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对生态系统的侵害。以小流域治理为着力点,五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限期关闭城市规划区、交通干线两侧以及旅游景点景区可视范围内的露天采矿点。加强城镇生态规划建设,以城市老居民区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搞好规划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启动镇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2.加快建设绿色山东。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体系,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集中突破荒山绿化,力争每年绿化荒山80万亩,全面完成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绿化。加强以沿海和农田林网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完善黄河故道和鲁西北地区防风固沙林体系。加强城市绿化和村镇绿化,积极探索生态公路建设。划定封禁保护区,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力争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