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1 07:09:00
刘雪莲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石油大学新生全来青就读
半岛都市报5月10日讯(记者 刘雪莲) 记者10日从中国石油大学招办获悉,今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51个专业将要招收的4900名本科新生,将全部就读青岛校区。至此,山东省内三所部属高校中,石油大和中国海洋大学都已“青岛化”,而另一所部属高校山东大学,其位于即墨的青岛校区,也将在2013年开始招生。届时,青岛考生在家门口将有3所211高校可以选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办主任杨爱民表示,今年学校51个专业共计划招生4900人,其中省内招生计划为1231人,和前几年部分专业考生入读青岛校区,大部分专业考生仍在东营校区不同,今年,学校招收的所有本科新生都将到青岛校区。采访时,杨爱民仍在东营校区办公,不过,他说自己大约会在今年6月份搬到青岛校区。
在山东,教育部部属高校只有三所,那就是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属于“老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自2004年8月启用,位于开发区。近些年来,学校招生一直分东营校区和青岛校区两部分,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等四个骨干院系的本科生,基本在青岛校区,有将近20个专业,今年,石油大学招生将完全“青岛化”。这样一来,2011年,山东省三所部属高校中,有两所都在青岛扎了根,成为青岛考生家门口的学校,而另一所部属高校山东大学,也将在2013年开始青岛校区的招生。
■三所部属高校招生计划
山大泰山学堂改在提前批录取
山东大学2011年招生计划为10000人,其中校本部6500人,威海校区3500人,学校在山东省内招生计划为2337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110人。
今年山东大学录取的一个很大特点体现在本科提前批录取中,山大将在本科一批前录取部分“牛”考生。其中,面向山东考生,文史类招收4人,录取后进入闻一多班,这是中文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理工类招收40人,包括泰山学堂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生物科学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七年制本硕连读的临床医学专业。
海大省内共招收国防生36人
海大2011年的本科招生计划为3850人,与去年持平,在省内的招生计划为1100人,较去年减少55人。学校今年大部分专业招生的学生都将入读崂山校区,只有少部分会在鱼山校区。据了解,海大今年在山东省内共招收36名国防生。
海大今年录取时,院校志愿采取“志愿清”方式,即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学校的考生,如第一志愿生源不足,可以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和征求志愿考生,但不录取未填报学校志愿的考生。
石油大 新增环保设备工程专业
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2010年新增的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开始招生。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培养从事环境保护技术、环保设备的开发、设计和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以在石油、化工、轻工、医药、海洋工程、环保以及劳动安全等部门从事环保技术及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安装、生产管理、质量监督、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石油大普通本科生录取批次为本科一批,调档比例在招生计划数的110%以内,对男女考生比例无特殊要求。 记者 刘雪莲
■相关新闻
近九成考生今年能上大学
半岛都市报5月10日讯(记者 陈美洁 ) 5月10日,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今年我省高考报名人数只有57万,报考人数再创新低,高考录取率预计将超过85%。另外,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也已公布,加快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让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据悉,2005年我省高考报考人数为73.1万,2008年达到顶峰,为78万余人,此后开始逐年递减,2009年降为70万,2010年为66万。今年我省高考报名人数只有57万,报考人数再创新低,高考录取率预计将超过85%。
过去五年,我省有368.5万人参加普通高考,录取260.6万人,其中109万人考上本科,本科录取率由2006年的25.94% 上升到 2010 年的37.23%。本专科录取率则由2006年的58.13%上升到2010年的79.72%。
目前,我省2011年~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公布,加强考生体能和身体素质考核、启动综合型考试改革、进行普通本科与高职分类考试试点、积极推进省属高校自主招生试点、稳步推行高职注册入学录取办法等列入今后五年的改革内容。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