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岛

驻青6高校录取计划敲定 招生人数比去年增加

2011-04-29 07:44:00    作者:孟琳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4月28日,驻青7所高校除了山科大外,已经敲定了录取总体计划:今年驻青6所高校计划将面向全国共招收39290名本(专)科生,较去年相比人数增加一百余人。记者了解到,在新增专业和招生名额上,各高校均有一定变化。

  半岛都市报4月28日讯(记者 孟琳达) 4月28日,驻青7所高校除了山科大外,已经敲定了录取总体计划:今年驻青6所高校计划将面向全国共招收39290名本(专)科生,较去年相比人数增加一百余人。记者了解到,在新增专业和招生名额上,各高校均有一定变化。

  中国海洋大学省内计划减少

  “中国海洋大学今年的本科招生计划为3850人,与去年持平,在省内投放的计划为1100人,比去年减少了55人。”28日,海大招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海大在全国范围内将招收105名国防生,这一人数比去年的40人增加了65人,其中将在山东招收的国防生为36人,包含在1100个省内计划之中。

  另外,今年海大在全国范围内安排的自主招生计划和小语种计划,都将安排在提前批招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控制本科生招生规模

  “我们以后将增加研究生培养力量,有意识地控制本科生招生规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2011年,该校本科招生计划总量比上一年减少了200人,为4900人。

  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在省内的招生计划尚未确定,但预计为 1200人,比去年的 1300人有所减少。

  青岛大学新增理工类4专业

  今年青岛大学计划招收普通本科8100人,与去年基本持平,省内计划招生6370人,专科计划招生500人,比去年少了300人。

  今年青大招生新增了4个专业,分别为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4个新专业的招生数都将控制在 30到 90人。此外信息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今年将延伸出新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外包方向),预计招生数为100人。另外,该校今年面向青岛的师范学院招生仍旧为700人;国际学院由三本提到了二本。

  青岛科技大学取消专升本招生

  青岛科技大学今年计划招生本科5800人。专科计划1200人,比去年增加 300多名额,基本都是面向省内招生。

  青科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计划中,本科省内招生4269人,省外计划1531人。此外,今年还新增了3个专业:新增汉语言文学(30人)、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30人)和物联网工程专业(30人)。

  据介绍,该校今年首次取消了专升本的招生,同时高密校区的招生计划大幅提升,比去年增加约480个名额。

  青岛理工大学专科增加200个名额

  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计划招收本科生5200人,人数与去年持平。专科生2900人,较去年增加200人。并全部面向省内招生。

  “今年普通文理专业录取将根据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设定的相应批次录取最低控制线及生源情况,确定提档比例,提档比例控制在 120%以内。”该校相关人士介绍说。

  青岛农业大学本科增专科减

  青岛农业大学2011年本科计划招生5840人,省内本科计划招生5040人,专科计划招生1000人,本科计划增加了300人,专科计划减200人。在驻青高校中,该校是唯一没有本科一批计划的高校,今年依旧将按九大类进行招生。

  “我们今年将新增6个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粮食工程、生物功能材料、建筑学、林学、生物安全。今年还增加了物联网方向(通信工程)。”青农大招办负责人王春晓告诉记者。

  ■相关链接

  市场缺什么专业增什么

  记者发现,2011年新增和扩招的专业,很多都体现了“市场化”的味道。

  “我们今年新增的4个专业,都是工科,就是结合目前岛城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发展蓝色经济的大背景。”青岛大学招办主任肖江南告诉记者。

  “此外,我们今年面向青岛市内招生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数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肖主任告诉记者,这一变化的背后 ,也紧扣着“市场需求”这几个字。

  和青大一样,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今年的招生专业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两所院校都不约而同的增加了物联网方向的专业。其中青农大该方向计划招生100人。青科大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则定为60人。

  相关负责人透露,物联网专业为近几年很热门,但学校吸取了以前新设专业学生毕业后难找工作的情况,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都会为学生提前考虑好“出路”:如青科大的专业将会与相关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以橡胶轮胎工业、居家物联网专业为主要培养方向。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高娜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