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5 14:06:00 我要评论
刘铭 来源:齐鲁晚报
城区利民路附近一处井盖损坏,多日后才有人修护。(资料片) 本报记者 刘铭 摄 本报聊城2月14日讯(记者 刘铭) 因产权分散管理困难,道路井盖被盗成“陷阱”,伤人事件屡有发生。14日,市民郭先生建议,可以给道路井盖建立档案并编号统一管理。 郭先生介绍,他退休后常骑车外出转转,近几年聊城的城市发展有目共睹,但目前没有统一管理道路井盖的法规,自来水、电力、燃气、通信等部门只要获得相关部门道路开挖许可手续,就可以设井盖,出现了井盖产权归属不同单位的现象,进而带来管理难。 “去年我一个朋友骑车轧到了井盖上,井盖反转朋友摔伤,但却找不到‘婆家’来负责。”郭先生说,马路井盖下面的管线归属不同部门管理,多条利益线交叉在一起,管理上确实增加了不少难度。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区路面井盖所遮蔽的窨井包含热力管道、燃气管线、广电、电信、供水、联通、移动、电力、排水、路灯等十几种,根据“谁建井盖谁管理”的原则,井盖出现的问题由权属单位维护。井盖丢失后,想补缺要几天时间,甚至有的井盖失踪很久都无人问津。 郭先生建议,把井盖建立档案并编号统一管理。“对于不同情况的问题窨井盖归谁整改,明确责任主体很重要,只有责权明确了,相关单位才会对井盖管理上心。” |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