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济宁

古稀老人守护烈士井27年

2012-04-03 15:47:00    作者:李岩松   来源: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守护 日常生活
[提要] 1946年的夏天,36名新四军战士在战役中牺牲,遗体被敌军丢进井中。如今兖州36烈士井墓按照同比例复制到兖州烈士陵园,原址仍保留在居民小区中。78岁的安良老人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烈士井墓前转转,清扫,祭拜。20多年的时光流去,老人的守护如墓前的草木,与墓形影不离。

清明节快到了,安良带上几束花来看望烈士。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1946年的夏天,36名新四军战士在战役中牺牲,遗体被敌军丢进井中。如今兖州36烈士井墓按照同比例复制到兖州烈士陵园,原址仍保留在居民小区中。78岁的安良老人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烈士井墓前转转,清扫,祭拜。20多年的时光流去,老人的守护如墓前的草木,与墓形影不离。

    如今的守护—— 已经成为 日常生活
    兖州市永安街道长安社区,鳞次栉比的房屋和弯弯曲曲两三米宽的胡同成为其独特的标识。问起烈士井的位置,很多人只能说起在西北的方位,却说不出具体的位置。穿过南北、东西、南北几条胡同,走到长安府学后街最北端方能看到安静矗立的36烈士井墓。
  胡同里偶尔走过一两位居民,水泥路面上只有脚步和风吹过的声音。烈士井墓四周围着红色油漆刷注的铁栅栏,墓碑前放着两束塑料小花,门紧紧锁着。看护老人安良说钥匙放在自己那,没事就去扫扫,然后锁起来,免得小孩子爬进去玩。“在我回来之前一直是我叔伯家的哥哥照看烈士墓,他在这种菜。后来他身体不好不能动了,我就接过来了。”
  说到20多年义务照看清扫烈士墓,老人总是不愿多说。“这不过是最简单平常的事,活着的人尽尽义务,这还不是应该的?这真是没啥。”从1985年,老人退休后回到家乡兖州,回来时,他就跟自己说“我要负责这一块”,“我有退休金,又不用拿工资,仅仅是尽尽义务。”而现在打扫、照看烈士墓已经成为老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洗衣做饭一样的平常事。
  早上七点半左右起床,老人就会打开电视机,调到中央四台国际频道。再拿热水冲个鸡蛋,泡点煎饼,边吃早饭,边看新闻。“吃完饭出去买个报纸,回来就会到墓前转转,就跟锻炼一样,反正也是闲着。”
  老人说他两三天就会去烈士井那扫扫,把垃圾归拢起来。老人的孙子12岁了,正上小学六年级,从小就跟着老人去墓碑前转,也会拿着扫帚扫扫。“孩子都很好奇,我就会跟他说说战争那些事。”

    历史的记忆—— 36名烈士长眠于此
  1948年7月,暑气同战火一同笼罩着整个兖州城。14岁的少年安良脱去学生装,成为解放军的一名卫生兵,在城外的医院照料伤员。
  “那时城墙很高,最外面是河,然后是大壕,还有树搭起来的栅栏,下面埋地雷,上面挂着雷,空地上摆着各种炮。咱们解放军都是挎着篮子,篮子里放着手榴弹,背上绑着铁片子刀。”78岁的安良老人讲起1948年夏天的兖州战役,会像指挥官一样挥舞着手臂,指点着四处。
  解放后,安良被派到江苏一学校工作。直到1985年,老人退休后回到家乡兖州,在长安府学后街修建起自己的宅院。而宅院门前十米的地方安眠着为解放兖州而牺牲的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二旅的36名烈士。“烈士牺牲是在1946年的兖州战役,攻城的时候。我那时还是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老人说自己也是从书上了解到36烈士的事迹。在老人保存的《兖州史话》一书中,第307页上铅笔细细地描着1946年兖州战役中36烈士牺牲的时刻。
  “36名战士冒着密集的炮火在西北城角登上城墙,但登城的木梯被炸弹击中起火,后续部队无法跟上。36名战士英勇抗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敌军将烈士遗体扔进菜园子的两口井内,解放后人民政府在井上建塔立碑,形成如今的36烈士井墓。”

    明天的期待—— 后辈们会做得更好
  “他们都是挎着手榴弹,背着刀,进了城以后那是浴血奋战。”像安良老人差不多年纪的同辈人多少都能说出点36烈士的故事。“看看咱们现在的生活,烈士是绝对不能忘的!”安良激动地说。
  2002年兖州市民政局将36烈士井按同比例复制到兖州烈士陵园,原址仍保存在此处。每到清明,民政部门会组织单位来此处祭奠先烈,也会有老师带着学生来讲讲36烈士的事迹。看到人们来这里祭扫,安良总会很高兴。
  “想想这些先烈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了,他们应该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老人说过年过节时自己的老伴都会给烈士上坟烧香、祭奠祭奠,周围的邻居也会放上烟啊酒啊水果之类,纪念烈士。
  2010年安良被评为“兖州市道德模范”,系着红丝带的水晶奖杯和诸多杂物一起随意地放在茶机的一角。老人说对烈士自己心里就是尊敬,“没有感情也不会天天打扫。”而有无荣誉,自己并不是那么在意。“我又没费多大劲,没出多大力,尽这点责任都是应该的,没什么了不起。”
  对于以后守护烈士井的人,老人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自有后来人。我们这一代人尊敬烈士,下一辈的人会做得更好,青出于蓝嘛,还会有别人来做的。”

 

李润杰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