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济宁

文化社团,如何更给力?

2012-02-28 14:24:00    作者:王德琬   来源: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文化社团 济宁 保护修复
[提要] 记者从济宁市民间组织管理局了解到,目前济宁登记在册的市直文化社团共有27个,然而在济宁发展红火的文化社团实属凤毛麟角,大多发展不愠不火,缺乏后劲和动力。如何让社团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发挥作用,亟需寻找一条更有效的途径。
    本报济宁2月27日讯(记者 王德琬) 记者从济宁市民间组织管理局了解到,目前济宁登记在册的市直文化社团共有27个,然而在济宁发展红火的文化社团实属凤毛麟角,大多发展不愠不火,缺乏后劲和动力。如何让社团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发挥作用,亟需寻找一条更有效的途径。
  提及运河文化研究会,许多人会想到它对济宁确定“运河之都”地位带来的巨大贡献。济宁市委原副秘书长、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杜庆生表示,“对运河文化不仅要挖掘利用,更要修复保护大运河沿岸物质文化遗产。”于是,研究会十年间都在奔走呼吁,争取对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进行保护修复。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7月,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修复工作进入国家决策层面。而这只是研究会为保护运河文化付出的缩影。
  2007年11月18日,济宁市儒家文化与企业发展协会成立,经过四年多的运作,协会在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连续出版了三本书籍,并定期出版会刊,发展上不仅能自给自足而且还红红火火。“实行公益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制造对社会有帮助的产品,通过产业化处理走上市场化的路子,最终办成公益事业。”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济宁市儒家文化与企业发展协会执行会长潘汉久说,这就是协会发展的小诀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济宁登记在册的市直文化社团并不是发展后劲都那么足,一些文化社团“名存实亡”,发展难以维系。“做大做强文化社团组织,对济宁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济宁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科科长白红波说。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立林博士认为,从社团自身来说,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不要空喊“假大虚”的口号。“另外,社团组织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为了筹集经费、维护自身的生存发展,是需要鼓励适当创收的。”从政府层面上,宋立林建议,相关部门在发现发展滞后、组织涣散、不成规模的社团后应该坚决砍掉。
李润杰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