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aper.dzwww.com/shrb/IMAGE/20120418/A14/A14_A14_1774.jpg)
历山路南段,是省城为数不多的“绿荫大道”之一。
![](http://paper.dzwww.com/shrb/IMAGE/20120418/A14/A14_A14_1776.jpg)
经十路上“营养不良”的行道树,不少被洪山公园“收留”。
□文/片 本报记者 薛良诚
昨日,本报报道了舜耕路上行道树出现“阴阳脸”这一怪现象,并请园林专家解读分析了目前省城行道树因城市发展、路面硬化所面临的诸多难题(详见本报4月17日A3版)。报道见报后,多位热心市民打来热线电话,对省城行道树的树种种类、分布情况以及选材情况表示了关注。17日,记者接着对此进行了探访。
■行道树“老大”毛白杨风光不再,如今法桐、国槐和白蜡排名前三
济南市区的行道树究竟有多少棵(株)?多少种?这个问题一下子难住了行道树的“管家”、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公共绿地管理处处长王吉栋。
王吉栋告诉记者,行道树由各区园林部门管理,具体的数量都由各区自己掌握。譬如,市中区统计的行道树总数为19836棵。要说行道树的种类,王吉栋说,列入数据统计的不下十二三种,但实际上肯定还不止这些。“像骨干的有四五种,譬如国槐、白蜡、法桐、杨树、柳树;次要的也有五六种,椿树、银杏、青桐、楸树,还有一些比较稀少的,譬如苦楝。有的树种,只在某一条街、路上才会有。就拿英雄山路来说,六里山南路以北种的是法桐、六里山南路以南路段是雪松。”王吉栋说。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吉栋说,目前,行道树中,数量排在前三位的是法桐、国槐和白蜡。不过,过去,杨树所占比例很高,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毛白杨被广泛栽植,占到城市行道树总量的三成多。这些年,园林部门开始更换树种,争议颇大的毛白杨被列入重点“裁军”对象,比例明显减少,已经逐渐跌出了三甲。
■考虑到植物的多样性,这两年乡土树种愈发受关照
从去年年初开始,济南市史上最大规模的“大树进城”行动正式启动。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韩永军透露:济南市将用三年的时间,在市区引种10万株大规格苗木,这个计划被媒体形象地称之为“大树进城计划”。
王吉栋介绍,仅去年一年时间,济南市区实际已经完成移栽5万株大树的任务,高出预期的3万株。根据今年的园林绿化工作方案,计划再引进4万株大树。“引进的树种和树龄都有标准,譬如,必须属于树木的青壮年期,还必须具备审美价值、树干挺拔、成形成材快,移植成活率高,冠大荫浓这几个原则。在引种前,我们先会同各区园林部门首先对行道树状况做了详细摸底登记。在选择树种方面,这些年,我们更加重视乡土树种,大力推广经实践检验最适合做济南城市行道树的法桐、国槐等树种;一方面,加大对“市树”柳树的普及,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多样性原则,引进青桐、楸树、栾树、朴树、榉树,增加树种多样性,优化绿化结构。”
“在今年的计划里,其中行道树约在1.8万株,主要分布在经十路、奥体西路,经四路等100多处道路节点。”王吉栋介绍,“大树进城”除了涵盖行道树,还包括各办事处、居委会、开放式小区、背街小巷以及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及公园、广场等。
■形成“绿荫大道”有难度,不过各区都建起了自己的特色街、路
“济南主干道很多条,但是在行道树绿化方面,能够达到林荫大道的没有几条,马鞍山路、历山路南段、解放路、堤口路,纬十二路属于行道树长势不错的城市主干道。”王吉栋解释说,这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道路偏窄,树种配置不科学,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行道树不断补栽、移栽,更换树种,形成绿荫要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目前,济南市园林部门重点打造了经十东路和旅游路两条样板路,“旅游路按自然式设计配置,为突出市树柳树的地位,今年着重增加柳树的比例,并采取组团式种植,三五棵、十几棵一组,已初见效果。经十东路作为主干道,绿化基础好,在前期基础上,补植了开花的小乔木和花灌木,如百日红、樱花、美人梅、玉兰类等,打造垂直立体绿化空间。
另外,这些年,各区园林部门也因地制宜,打造不同形式、种类的特色道路。以市中区为例,“马鞍山路法桐一条街、都是30年以上树龄、40多米高的大型法桐树,纬一路银杏一条街,舜耕路国槐一条街,阳光新路则是白蜡一条街。”市中区园林局刘得阳介绍说。
此外,历下区旅游路“柳树长廊”,历城区东晨大街玉兰一条街。粗略数来,省城这些行道树特色道路不下十几条。
■相关链接 长不好的行道树 都去了哪里?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不过,这句话如今用在济南的行道树似乎落伍了。
前不久,多家媒体报道了经十路一些生长缓慢、多年不生长的行道树被移走的消息。有市民提出疑问,这些行道树是不是被砍伐掉了?如果没有被砍伐,又去了哪里?
“对于这部分行道树,我们主要采取修剪、施肥、打药等手段,必要时还会输(营养)液。”市中区园林局一位负责人解释说。
1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旅游路上的洪山公园,这里就“收留”了从经十路替换下的200多株栾树。记者看到,这批树的树干直径均在七八厘米,和正常情况下同一树龄的栾树显得“营养不良”。不过,随着春天到来,这些树都已经开始发芽了。
“当初一棵树进价都不少钱,放弃了岂不是太浪费?”历下园林局办公室的林杉告诉记者,这些从经十路上移来的栾树均存在生长不良等问题,是前期园林部门组织摸底时专门做过标记的,“这些树木,大部分受路面硬化等环境影响导致生长迟缓。另一些则是因为树种影响美观,或者达不到行道树的标准,譬如说一些行道树生长过程中,出现树干不直、分枝点不统一等现象,影响树形美观,也是进行更换的原因。对于新移栽的行道树,都重新深挖扩穴,改善生长环境,为了保障成活率,移栽时机一般选择冬季树木‘休眠’的时候进行,同时缠草绳保温、裹塑料薄膜涵养水分。”林杉说,针对这部分淘汰下来的行道树,大部分是移栽到土壤等环境更好的公园、绿地,一部分送回园林养护基地、苗圃进行“回炉”,待养好后再重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