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亚楠
“济南超算的利用率近日已经从前段时间的持续超过70%降至65%,是我们主动调降的,一些小的应用不能再做了。”
4月10日,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以下简称济南超算)主任助理潘景山告诉记者。“高射炮”不打“蚊子”,在专业人士看来,这可以视为济南超算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
70%:高利用率之忧
“有了超算的帮助,天气预报的范围能够精确到两公里以内,也就是说,千佛山的山上和山下、甚至大型小区的东门和西门,都能分别提供预报……”“有必要吗?”一个月前,记者打车时,司机师傅听到这条消息,很是不屑。
司机师傅的一句笑话,却击中了济南超算利用方面的要害。
作为我省近年来科技领域“重子”,济南超算仅建设就投入6个亿。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外溢效应,省里将其定位“公益”,由省财政负担其高昂的运行成本,一年仅电费就需要2000万元。如此不计投入,因为“超算是要办大事的。”
当时,潘景山告诉记者,在去年10月27日揭牌投运后,仅经过不到一个月的调试,济南超算的利用率就攀升并一直维持在70%以上,采访当天的利用率更高达72.19%。
“利用率”是外界判断超算中心运行情况最常用的一个指标,但超算的利用率却并非简单地是越高越好。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多名业内专家不约而同地对济南超算的利用率表示了担忧和质疑:按照通行的规则,超级计算机在运行中需要保持至少10%的余量,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及在运行任务的拓展需求,因此超算利用率达到80%基本就视为满负荷运行,85%几乎是其上限。也就是说,才投运不久的济南超算已仅剩约10%的运算能力可供使用。
65%:超算应用要有门槛
潘景山告诉记者,调降,是他们在对前期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后,对超算应用的规划和微调,“现在,至少要求是1000个核以上的课题,也就是说至少需要相当于200台服务器同时运算的课题超算才做。”
负责建设、管理、运营济南超算的是省科学院计算中心,曾任该中心主任的省科学院院长王英龙告诉记者,济南超算作为一个公益性的重大基础科研平台,其运营必须考虑公共投入的产出、效率,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课题的选择。
“如果是个课题找来就做,光山大的博士论文,就能把超算用尽。”王英龙说,要发挥超算的价值,前期所有的平台研发、设计、建设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后期的运营、开发、应用拓展,对课题要有门槛,要支持、支撑关键科技问题的解决。
一位承担863课题的海洋领域专家告诉记者,他的课题有大量需要超算支持的部分,以前只能拿到德国做,费用高不说,而且时间很难保证,现在转移到济南超算,真是太方便了。现在,济南超算已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等20余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已服务于3项国家973课题、6项国家863课题、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以及十几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等,有力促进了这些课题的研究。
有望带动年产值300亿的产业
争取济南超算落户,正是基于山东巨大的现实需求。早在2010年,省科学院曾作过一次我省对超级计算需求的调研,当时摸底匡算的需求就高达2500万亿次。
济南超算是科技部在全国布局建设的3个千万亿次超级计算中心之一,也是我国首台全部采用国产自主中央处理器(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其于去年10月27日揭牌投运,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能够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经国家权威机构测试,系统综合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在济南超算揭牌仪式上,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曾表示,济南超算的成功建设和广泛应用,将能够大大提升山东省乃至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重大行业应用、促进重点和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超算其实并不是新模式,其在国外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但在国内才刚起步。国际经验表明,投资超算,就是投资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隐形”重大基础设施,将撬动整个经济社会的“超越”发展。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国家高效能服务器与存储实验室主任王恩东告诉记者,现代的科研引入并越来越依赖大量的科学计算,计算能力达不到,会直接制约某些领域的科技进步,无论国防安全、环境预测还是经济建设。某种意义上,超算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直接制约其现代科研能力,现实的经济效益也会逐步显现。根据省科技厅的一份初步匡算,济南超算有望直接带动年产值3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