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2 07:52:00
来源:大众网综合 大众网综合讯(记者 郭学军 实习生 潘长海 朱凤娇)这几天,经四路魏家庄考古工地真是惊喜不断,接连有重要文物出土。今天上午,在一座新发掘的汉代古墓里,考古人员发掘出四个陶罐和一尊青铜博山炉等文物。其中的博山炉器形完整,造型精美,令人称奇。
汉代青铜博山炉惊艳面世 在当时它就算得上是奢侈品
上午10点多,又一座汉代古墓被发掘出来,有多件文物裸露在墓底表面。只见这座古墓距离地面约4米深,和之前出土铜熏炉的那座古墓差不多,墓底中间也有坍塌腐朽的木质棺椁的遗迹,南北长2米多,东西宽约1米,棺椁遗迹表面也呈黑色,上面也有红漆颜色。在棺椁遗迹南侧裸露出4个陶罐,中间位置有一件青铜器显露出来。另外,在棺椁遗迹北头左侧,也裸露着一件像盘状蚊香一样的器物,其表面呈绿色,上面附着小件的青铜器。
11点左右,考古人员小心地将墓底中间的那件青铜器清理出来。去掉其表面的泥土,考古人员发现它原来是一件造型精美的汉代博山炉。只见这件博山炉上面是一个镂空的香炉,香炉盖雕刻成山一样的形状,香炉下是一只飞禽,飞禽脚下踩着一只乌龟。现场的考古人员介绍,博山炉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器物,在当时也是档次很高的奢侈品,如此精美的汉代博山炉十分罕见。
有的文物可惜已经腐朽了 考古部门将其连土壤一起移走
接着,考古人员又把4只陶罐清理出来。记者看到,4只灰色陶罐外表都有红漆,应该是漆器遗留的痕迹。其中有3只大陶罐和1只小陶罐,大都有破损。3只大陶罐都是一样的形状和规格,大约50厘米高,口小腹大,样子和先前出土的大陶罐很相似。小陶罐通体高约30厘米,也和之前出土的小陶罐类似。
“这里有几件青铜饰件!”一位考古工人突然喊了一声。随即清理出几件好像老式柜橱使用的金属合页状的东西。
“它们都是青铜饰件,名字叫柿蒂花,是典型的具有汉代风格的饰品,象征着吉祥如意。”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说,这些铜饰件可能是覆盖在棺椁上的,也可能是某个器物上的构件。
李铭介绍说,古墓北头左侧的盘状物,上面覆盖有铜镜等青铜饰件,下面是一种叫“奁”的漆器,是用来盛首饰的器物,可惜已经腐朽了。为了尽可能多保留历史信息供以后研究,他们将用石膏进行加固,连同土壤一起整体移走。
大观园附近也出土过汉墓 那里和魏家庄汉墓到底有没有关系
魏家庄考古工地近期接连发掘出近十座汉代古墓,而记者了解到,位于魏家庄片区西边几百米远的大观园附近,在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也曾先后出土过汉墓,那么这两个区域的汉墓有没有关系?它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面对记者的疑问,李铭所长回答说,魏家庄片区的汉墓群区域很大,时间跨度也很长,它们和大观园附近的汉墓有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但具体有没有关系,要根据随后的考古发掘才能确定。
■相关链接
博山炉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是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博山在蓬莱以西的山东鲁中,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博山区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该区东南。自古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博山炉下有底座。有的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或金银错。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它是西汉时期常用的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
博山炉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博山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