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0 11:22:00 我要评论
相子瑞姚刚 来源:齐鲁晚报 本报12月19日讯(通讯员 相子瑞 姚刚) 18日,冷风扑面,一辆无偿献血车停在平原县艺术中心广场上。一位身材娇小的妇女大步走进温暖的车厢,拿出无偿献血证,熟练地撸起衣袖。随即,带有体温的400毫升鲜血缓缓地流进采血袋。她叫刘梅,已经无偿献血16次,4800毫升。丈夫和她一样已经无偿献血8年了,累计献血3800毫升。
连续8年无偿献血,刘梅的亲戚和朋友都不知道,用她的话说就是:“事儿这么小,不值得一提。”不过,这件事有一个人知道,就是刘梅的丈夫郑志农,因为他是她的“血友”,多年累计献血3800毫升。
2001年3月,刘梅从县机械厂下岗,在一家蛋糕店打工。2004年的一天,刘梅下班回家时,看到一辆无偿献血车停在路边,车上“无偿献血,功德无量”几个大字特别醒目。“献一次血可能就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功德真的不小哩。”刘梅想着,径自走向献血车。很快,200毫升鲜血顺着导管缓缓地流入采血袋中。
回到家,丈夫无意中翻到妻子的无偿献血证。在刘梅的耐心劝解下,丈夫由当初的埋怨变成了支持,要求下次献血带上自己。半年后,刘梅又一次走进献血车,这一次她叫上了丈夫,两人各献血400毫升。从此以后,每年两次献血成为夫妻俩默契的“约定”,这一坚持就是8年。每当有人问起献血痛不痛时,刘梅夫妇都会说:“当想到所付出的代价是救活了一条生命,你还会在意那一刹那的痛吗?”
如今,日子好转的刘梅夫妇依然热心慈善,除每年两次无偿献血外,他们还在汶川、玉树地震时捐款3000元,为贫困儿童寄爱心包裹十多个。更让刘梅夫妇欣慰的是,孩子在他们的感染下也有着极强的爱心——汶川地震时,孩子把积攒的160元压岁钱一分不留地捐给了灾区。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