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朱殿封
本报通讯员 万 匙 张 夏
夏津县委办公楼顶部,镶嵌着一行鲜红的大字:“让民得实惠,让党得民心”。
让上访群众过得有信心
69岁的曲秀花老人说起自己曾经上访的事儿心中百味杂陈。
曲秀花的丈夫许宗玉是原县棉纺厂工会主席,棉纺厂破产后,许宗玉患癌症9年前去世,治病欠下9万多元债。曲秀花没工作,还患有心脏病,三个孩子都失业下岗。“欠债还到剩4万多块钱的时候,我实在还不上了。一到了过年过节,就怕人家来要账,没脸出门呀。我没路走了,(2010年)年前把这事去跟县委杨同军书记说了,杨书记立马派人来查实,分两年给了4万块钱,还给办了低保。我心里那块大石头,现在落地了。”
“群众有了难事、冤屈事,不找你党委、政府找谁?你拖着不解决,疖子不流脓终究是个疮。只有随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他们才会对政府肯相信,才会活得有信心,才会对日子有奔头。”
夏津县委、县政府基于这个认识,倾力做群众工作,化解社会各种矛盾。2008年5月,县委组建了群众工作部,负责信访、民情调查、群众事务综合处理;各乡镇建立群众工作站;村村确定信访调解员,拉网式办结信访案件。县领导常年轮流值日接访。县级信访案件2007年1273起,去年降为266起。
夏津群众上访很大一部分是陈年旧账。县里花费大量精力,先后办结398起多年积案。到今年4月,仅剩3起“老上访”正在解决中。县委群工部存放着上百面上访群众送来的锦旗,每面锦旗背后都有故事。
县商业局退休职工姜保成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上访,反映1955年公私合营时期,他家的一处房屋没入股,要求归还。县里为此曾经多次调查取证,认定没有偿还政策依据。姜保成不服,持久上访。2009年,县里考虑此案虽无政策可以落实,但姜保成夫妇家庭生活困难,为他购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又给他2万元生活补贴费。姜保成感慨地说:“我再也不上访了。”
夏津还专门设立信访救助制度,每年从县财政拨款200万元,对信访困难户给予一次性或定期生活救助。
让贫困群众过得有脸面
杨红炜搬进锦纺家园新居一年多了,至今喜悦还挂在她脸上。搬家前,丈夫下岗,自己月工资才400元,儿子在读书,一家三口月收入不足1000元,住着两间旧平房。而今她住进了104平方米的楼房。“要不是政府给俺建房,恐怕这辈子也住不上楼房。别看这是经济适用房,一点不‘弱’给商品房。”
2008年春天,夏津开建第一期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置房,现已有280户入住;今年又开工建设500套“三房”。建“三房”,县委把握一个原则:位置上好,价格最低,设计超前,质量上乘。正因此,德州在此召开经济适用房建设现场会,省建设厅肯定其建筑质量好、设计人性化。
“让多数人过得好,让所有人过得去,让弱势群众生活的有脸面,这是我们的一条执政理念。”县委书记杨同军说这话时一脸郑重。
正是由此,夏津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1200元提到1400元,低保面从4%扩大到5.1%;城市低保从每人每月220元提到240元,低保面达到3%。已连续4年在冬天来临之前再给农村低保户每户500公斤取暖煤、城市低保家庭每户1000公斤取暖煤。城乡2.45多万个低保、五保、优抚对象应自己交纳的合作医疗保险金,全由县财政支付;看病自付部分医疗费,县里再给报销40%。
夏津两年新建、改建了6处乡镇敬老院,今年再投资1080万元,新建、改建8处,一色的徽式建筑风格,一样的“洗澡不出屋,方便不出门,夏天有凉风,冬天保温暖”。届时,全县14处乡镇敬老院容纳1400多位老人。
夏津4年拿出350多万元,救助了400多名贫困大学生,对特困生进行跟踪救助;全县1657名中小学贫困生同样受到救助。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优抚对象、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享受着比省、市规定高出一截的补贴标准。县领导说:“任何时候都不能亏待这些给人民打下江山的功臣们!”
夏津是经济欠发达县,但他们说:“穷县也不能等到富了再给群众办好事。”
让普通群众过得有滋味
县农村信用社退休的范振厚老人,自30年前就住在青年渠西岸,一说起门前这条绕城河,心里就堵得慌:“垃圾堆的像坟场,河水臭哄哄,晚上出门蚊子碰手打脸。”
烦心日子3年前终于到了头。2007年8月,县里建设“水绿夏津”,投资4亿元实施“碧水绕城”工程。清淤泥,砌堤岸,引清泉,建亭榭,植花木,22公里长的“龙须沟”变成一条绿绸带。县里还把3亿多元钱“播种”在城区,8个公园从不同方位“生长”出来。
范振厚老人激动难抑,挥笔写了“吾居河西东仰帆,彩船数艘荡往返。引来游客人如流,四方宾朋共称赞。”随后,他把写在宣纸上的“心情”送到了县人大。这时,县人大已收到了150个融进诗画里的“心情”,他们把其中20多个人的“心情”装裱在了15米的长卷上。
今年80岁的退休教师李云森把他创作的一首诗拿给记者看:“公园美如画,名企数百家;共饮黄河水,暖气送广厦;民已获实惠,党得百姓夸;群情共振奋,织锦众添花。”
老先生的诗有根有据:夏津4年新增335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人月工资平均增长了672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2084元,县财政实力增长了1倍半多。建起了供城乡居民饮水的惠津湖,新建200万平方米的18个居民小区,实现集中供暖,污水处理率今年将达95%,绿地面积从人均不足2平方米增加到22平方米……
杨同军告诉记者:“群众满意不满意,是界定执政者政绩的定盘星。最近,我们列出了20个问题,组织了10个小组到农村、企业做调查去了,了解群众的所求所盼,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关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