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大众网·海报新闻东营12月16日讯(记者 李立红 通讯员 刘云杰 孙玉森)日前,在东营市广饶县陈官镇黄家村的广饶县树文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正在收购西葫芦的客商忙着过秤装车。按照1.2元/斤的价格,一次就收购1500斤西葫芦。“西葫芦已经开始上市了,客商们天天来收购,咱这6个高温大棚栽种了西红柿、草莓、西葫芦,还小面积种植了辣椒、茄子、西瓜等。现在蔬菜行情还可以,每天采摘多少就卖多少,再有一个月西红柿就开始采摘了。”广饶县树文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如永介绍说。
这6个现代化高温蔬菜大棚看似普通,却是陈官镇历史上首批现代化高温蔬菜大棚,开创了陈官镇现代农业发展史的先河。陈官镇受制于水源少、土壤盐碱的问题,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始终处于瓶颈,高温蔬菜大棚更是空白。如何将盐碱地“变废为宝”?陈官镇勇于探索,突破技术难关,终于闯出了一条在盐碱地上发展高温蔬菜大棚的新路子。广饶县树文家庭农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其成立是现代农业的突破,为陈官现代农业的破题提供了范例。
广饶县树文家庭农场的建立蕴含着科技含量,突破了诸多技术难关。“咱陈官这边是盐碱地,建大棚时用黄河水大面积浇了一遍压碱,地面干透以后,再用牛粪、乱草和肥料调和起来。同时,在调和的土底层铺上碎石子用来隔离盐碱。”讲述起建设大棚的经历,王如永头头是道。据了解,高温大棚承重墙是立足陈官镇实际建设的,在广饶南部乡镇用土墙来保温,而建两米半到三米高大棚在陈官是行不通的,所以他们采用底层铺上红砖,上面用厚度6厘米的加气块砖来建设,既保温,又耐碱。
广饶县树文家庭农场通过流转土地,吸收周边村民来此务工,给家庭农场和务工群众带来了“多赢”。在西红柿大棚,陈官镇古家村村民宋爱英正在忙着给西红柿修枝、点花。“我这都50岁了,去厂子里干活,年龄也不允许了,就在自己村里的大棚里干活,一个月能挣3000块钱,也不耽误自家的农务活。”宋爱英说。正在查看西红柿长势情况的王如永算了一笔账,每个大棚投资三十五六万元,就拿西红柿来说,每亩地2000多棵,每棵大约结果8斤左右,一个棚结果量在16000斤左右,批发价在每斤4块钱,今年实现盈利没问题。
陈官镇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2016年以来,该镇积极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全镇土地实现了由中低产田向中高产田转变,北部支脉河、中部广北新河、南部三干渠黄河水源实现互通互补,灌排顺畅,打通了农业命脉。出台了《陈官镇现代农业奖补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奖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品牌和规模化特色种植养殖等现代农业要素,最高可达10万元。
“家庭农场的成立是观念上的解放和创新,原先群众在传统农业方面使劲,现在让老百姓也认识到,在陈官发展高效农业不是不可能的,这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好支持。”陈官镇农业办工作人员刘祖坤介绍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详细]
15日,济南艺术学校考点,美术考生陆续进场参加统考。今年美术类考试速写的考试内容是:“擦拭椅子的女童”以及“掷铅球的男青年”,要求学生以写实手法完成速写绘画。相较往年,造型基础(素描)由常规的桌面静物素描变成了场景素描,这对考生来说是一大挑战。[详细]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推动城市品质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纵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路长制”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遍布大街小巷的路长们实行“包路段、包责任、包任务”工作法,以大城管理念管理道路路面、花坛绿化、建筑立面、管道线杆、灯光亮化等18类100...[详细]
胶州229名“民间河长”护出“河畅水清”。以河长制为突破点,各方面积极参与治水,八成村庄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俯瞰综合治理后打造的大沽河旅游度假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