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散文
过去,在我国北方冬季来临之前,政府和百姓最为操心的两件大事:一是要调运足够的大白菜,满足城镇居民冬储之所需;二是要储运大量的煤炭做好供暖工作。前者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后者仍然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中供暖面积越来越大,居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我国核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核能供暖也被逐渐认识利用,这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能源利用的新路径,越来越多地为社会造福。
前不久,烟台市散文学会联合烟台核导研发中心,先后赶赴山东海阳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基地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采风,一路奔跑,目不暇接,有幸见证了“核能”为人类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它显示出来的无限潜力,大家无不为之惊叹。尤其是我们惊喜地看到了核能供热不仅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北方小城海阳市、乳山市,也勇敢地叩开了南方小城海盐县的居民小区、办公楼宇、商务酒店……这个被称为巨无霸的“暖核宝宝”正在跨越山海、牵手南北,走入千家万户,惠及更多在寒风中归家的人们。
温暖一座城 湛蓝一片天
2024年12月初,北风呼啸,烟台尚未进入严冬,却也冷得让人打颤。海阳市鹏翔•凤鸣悦府小区使用核能供热已是第五个年头。居民家里的“温度”如何?我们裹着厚厚的衣物,来到了居住在这个小区的李百祥家里。身穿薄衣、笑容可掬的老李热情地迎接我们,屋内融融的暖意瞬间扑面而来。
“家里的温度保持25度左右,很舒适。过去住在潮湿的平房里,冬季都是靠土煤炉取暖,又脏又累也不保暖,还时常担心煤气中毒。听说这里使用核能供热效果好,去年,经朋友推荐,我们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处新房,确实比过去暖和多了,再也不用遭罪了。”
老李发自内心的话语,道出了海阳市众多受益居民的心里话。提供这些清洁热源的正是我国首个核能商用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项目。从2019年至2024年,这一重大项目已顺利完成三期工程建设,开启了第六个供暖季。供热能力从31.5兆瓦到1134兆瓦,提升了36倍,供热规模从70万平方米到1300万平方米,扩大了20倍。预计供出清洁热量460万吉焦,可节约原煤消耗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6万吨。
这是一个在中国核电发展史上了不起的伟大壮举!
为啥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历经10多年的艰辛拼搏,2018年10月和2019年1月,国家电投山东核电捷报频传,海阳核电1、2号机组作为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完成国家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使命。有了“清洁电”的同时,山东核电创新地提出了在确保安全稳定发电的同时,利用核能产生“清洁热”实现住宅冬季供暖的设想,这必将成为核电央企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说干就干。公司迅速成立专班,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核能供热示范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按照一次规划、分布实施原则,在2019年,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商运首年即同步实现园区级核能供热。
2019年,注定是一个在山东核电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年份。
“核能供热”作为全国首创项目,面临不小的压力和风险。从不信邪的山核人,邀约行业的大咖们共同把脉攻关,对公司现有技术工艺和设备进行“嫁接”改造,探索创新出了核能供热技术新模式,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改造、当年投产的惊人之举。勇气,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9年11月15日,寒意渐浓,“暖核一号”一期“园区级”工程在国内首次亮相,一举实现供暖面积70万平方米。国家能源局获悉后,迅即授予该项目为“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予以山核人极大的鼓励和信赖。在国内首开先河,意义深远,赢得了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们的一致赞赏,并在2021年被纳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的要求。喜讯传来,山核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要把清洁供暖的红利分享给全力支持核电建设的海阳人民。”山东核电领导的这一想法与当地政府不谋而合,但也有居民对这一新生事物犯嘀咕:核能供热会不会产生辐射影响人身安全?对此,企地携手与居民面对面沟通交流,发放科普宣传“明白纸”,邀请公众代表走进核电现场,将核能供热原理及安全性,通过现场模型演示,讲清核电厂所产生的余热,经管网多级换热后直达用户终端。整个过程中只有能量交换,没有介质交换,确保安全可靠,从而消除了人们的疑虑。
政府确定有经济实力的国企海阳市海发水务公司与山东核电合作。钉是钉,铆是铆,两者配合一丝不苟。山东核电着眼长远,不惜投入巨资,克服种种困难,潜心攻克了单台机组可具备供热3000万平方米的重大科研工程,供热范围可覆盖方圆130公里区域,为满足海阳市主城区居民核能供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海发公司主动承担了核能供暖市内配套管网改造的“硬骨头”任务。该公司副总经理辛张波告诉笔者,因核能热源水温高、压力大,所有管道均需加粗,重新定制,其管道的直径和壁厚均是以前的近两倍。经过不到一年的昼夜奋战,市内46公里的配套管网及附属设备全部实现了高标准的“换新升级”,保证了供热效果。
海阳市海源能源公司一次性拆除了65吨级燃煤锅炉,以及配套的环保设备,在原地改建起核能供热调度中心。见证这一历史变迁的该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李常科感慨地说:“过去烧锅炉每天需要27个人三班轮换,现在变成了无人值守的换热站。一个供暖季下来,预计可节省各种费用300多万元。居民的取暖费用也从每平方米22元降到了21元,各方皆大欢喜。我这个灰头土脸的‘炉长’,摇身一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站长’了。”
谁也不会想到,人们长期依赖的燃煤供暖能被新“冒出”的核能供暖一夜之间取代了。
2021年11月9日晚上零时许,在居民的翘首期盼中,准备就绪的“暖核一号”二期“县域级”核能供热工程,随着操控员的鼠标轻轻一点,奔涌的暖流经过一条条地下长龙,欢快地进入了主城区的20万用户的家中,室内温度舒适稳定……海阳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给老百姓带来了可感可及的温暖与实惠。
山东核电负责人兴奋地说:“‘暖核一号’二期近500万平方米的项目投产后,当地运行几十年的12台燃煤锅炉‘集体下岗’,每个供暖季可减少耗电900万千瓦时,节约燃煤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3万吨、二氧化硫2021吨、热量150万吉焦,有效改善了海阳市供暖季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据有关数据资料,海阳市供暖季空气中PM2.5下降了16%,天气优良率上升17%。海阳,这个昔日籍籍无名的县级小城,因核而兴,因核而变,因核而闻名世界。
山东核电的荣誉也纷至沓来:“暖和一号”作为中国唯一案例入选2021年《世界核电厂运行实绩报告》;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亚特兰大中心将海阳核能供热案例分享给世界同行;国际原子能机构对这一项目给予高度赞誉;入选国资委“2021年央企十大超级工程案例”;入选中电联“2023年度电力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
我站在山东核电主楼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天空湛蓝清澈,白云轻柔地飘过,冬季的风吹过脸颊,仿佛有一丝暖意。透过伸向大海的引水坝,似乎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阵阵波涛声,一群群展翅飞翔的海鸥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叫声……和想象中供暖季“灰蒙蒙”的天空截然不同,这里空气清新、美丽如画,让人倍感舒适与留恋。
一核跨双城 实现“三级跳”
2023年11月25日,一则新闻刷爆了各大媒体: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在山东投运,在给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覆盖到了威海乳山市。“一核双城”,实现了零碳热源跨区域互通共享的新纪元。
根据山东核电的数据,该工程覆盖乳山主城区630万平方米,可替代原煤消耗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本次供暖季“暖核一号”供暖面积累计达1250万平方米,建成世界最大核电机组抽汽供热项目,可满足约40万人口的需求。至此,零碳供暖的绿色版图覆盖了烟威海阳、乳山地区,为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注入新“核力”。
令人难以置信,山东核电从2019年至2023年,在核能供热上以强大的爆发力实现了从“园区级”到“县域级”再到“跨地级市”的三级跳,接连创出一个个国内纪录。通过深入采访,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山核人把国家战略、社会责任和建设世界一流核能企业的崇高目标融为一体的必然结果。他们面对众多的荣誉光环没有陶醉,而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永不满足、勇攀高峰的姿态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一核双城”,前所未有,其最大的难度是距离远、热损大、标准高,并涉及到央企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协调、技术创新和大管网的稳定运行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山东核电挺身而出,成功做到了“居民用暖价格不提升、政府财政负担不增长、热力公司利益不受损、核电企业经营作贡献、生态环保效益大提升”。山东核电的宽广胸襟,让各参与方的心贴得更近了,合力开创了“核电厂+政府平台+长输管网公司+供热公司”的供热运营新模式,保证了这一项目的有序推进。
山东核电调集精兵强将,在技术创新方面率先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在世界上首次开发并采用“再热调节阀自动控制高压缸排汽压力”,实现了核能热电联供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发出了适用于大规模“抽汽供热的堆机电压控制”“核能热电联供安全分析”“大温差远距离换热”等新技术;研制生产出了抽汽压力控制设备、供热湿蒸汽流量测量、核能热电联产模拟机等新设备。这些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为这场“乳山战役”的决战决胜提供了强大的“武器装备”。
“温暖之路从这里启航!”当我们踏进用钢结构建造的海发核能供暖热源分配中心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大、粗壮的供热管道及圆柱状的加油泵,连接布满了足有四层楼高的巨大空间,蔚为壮观,令人心生震撼,惊叹于人类智慧与现代工程的完美融合。它是由海阳市海发水务公司负责承建和运营的。精明强干的公司董事长秦鹏告诉我们,这幢热源分配中心主要功能是为乳山供暖做好热源的加压、补水和总体调度。他们还承担了这个项目海阳段的长输管网建设任务,先后铺设了多条高标准的管道网,长度约16公里,总投资达7亿元。为确保工程质量,他们对所有管道焊缝进行100%探伤X射线无损检验,堪称一丝不苟。
早在2019年海阳核电站开始试行核能供暖时,乳山市政府就主动抛出了“橄榄枝”,与海阳市和山东核电共同签署了共建协议,拉开了三方合作的大幕。
“这条全长37公里的管道,是我国目前距离最长、标准最高的核能供暖管道。”身着蓝色工装的乳山市热力集团能源站调控中心主任谭永为热情地向笔者介绍,跨地级市供热管网地下铺设环境复杂、任务艰巨,乳山市政府组织住建、发改、自然资源等单位,成立项目攻坚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50余个,其中项目启动后仅用24天就完成了全线21公里管道地面清表工作,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接着又调集优势兵力,组织发动了一场场“攻坚战”,先后穿越2处高速、2处高铁、2处公路、3条河流,成功实现了供热管道两地交界处的如期合拢。就在合龙的那一刻,工地上鞭炮齐鸣,响彻云霄,人们欢呼雀跃,热烈拥抱。
核能热源进入乳山后,由山东核电、海阳市海发集团和乳山热力集团联合成立联调联试小组,在乳山市设置核能供暖调控中心,统一指挥调度,构建起覆盖热源、供热管网、换热站及能源站的运行调度网络,确保分布在三方的供热链条,每个节点零延迟、快反应,稳定可靠。
“全市新建改造了143个小区换热站,把‘一管直供’改为‘换热站间供’,解决了过去供热不均衡、压力不稳定的难题。”乳山市热力集团供热调度中心主任杜云鸿,边介绍边引领笔者来到了智慧集控平台前,详细演示了该平台的水压计算、负荷预测等14项技术功能,其中对热源、网、站、户等运行参数实时全程监控,依据天气变化、楼宇保温等情况,精准研判需要的热量,远程调控小区换热站和单元平衡阀,对热量进行合理分配,住户温度都一个样。由昔日的“人管”改为“数管”,做到10分钟一调节,杜绝了以往人工调度不精准、不及时等情况。
据乳山市住建局的数据对比,核能供暖替代燃煤取暖后节约成本1200万元,用户室温提高了3至4摄氏度,而取暖费仍保留每平方米20元的标准,居民的诉求量下降了38.6%,加之运行稳定安全、空气质量明显改观,群众对供暖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实现了民众、政府和企业的多方共赢。
2024年4月12日,是“暖核一号”的高光时刻。
山东海阳核能供热总结大会隆重召开,来自各地的嘉宾欢聚一堂,共庆荣光。会议前夕,“暖核一号”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被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此,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副司长李泽在大会上豪迈地说:“‘暖核一号’成功走出了国内核能商业供热的第一步,不仅给供热产业低碳转型提供了新途径,也给核电行业扩容转型提供了新方向。”
零碳未来城 “暖核”作先导
烟雨蒙蒙,寒风习习。
2024年12月10日上午,当我们一行踏进坐落在浙江海盐武原街道的浙江零碳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时,顿感温暖如春,浑身的寒气瞬间被赶跑了。室内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规格型号的暖气片,用手一摸,热乎乎的。“核能供暖,让你我的冬天不再寒冷”的橘色大字,更是令人感动和暖心。
十分巧合的是,秦山核电基地的核能供热示范工程项目,于2021年12月3日在海盐县建成投用,与相距一千公里的海阳市核能供暖几乎在同一个时段,恰似一对南北盛开的“并蒂莲”,散发出无尽的魅力,产生无穷的遐想。
该公司工作人员叶富鹏介绍,浙江零碳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中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的建设者——秦山核电与海盐县国资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采用“核电厂+政府平台(热力公司)”的联合经营模式,项目规划总投资9.4亿元。2021年7月第一阶段正式开工,至11月中旬完工,通过全长22公里的供热主管道,实现了海盐城区3个居民小区及老年公寓近50万平方米的集中供暖,这在江南地区尚属首例,为破解我国南方供暖难题提供了“秦山方案”。
“海盐的核能供暖项目对于老百姓来说,不仅是一项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秦山核电派驻该公司任总经理的庞明深有感触地说。原来此项目刚开始推进时也不那么容易,一个是居民对这项新事物不了解、不信任,另一个是在老旧小区铺设管道成本高,人们已经习惯没有暖气的冬季生活,空调、电热器和燃气炉等取暖方式,也基本上能够满足需求。后来,经过多方协商沟通,百姓逐渐认识到核能供热利国又利己,转而积极配合,使先行供热的近4000户居民享受到了“冬日的温暖”。
核电新村居民马琳兴奋地对笔者说:“现在我一到家就脱掉外套,感觉很好。以前家里用的是燃气供暖,温度受气压影响时高时低,现在换成了核能供暖,温度一直稳定在23°C,舒适得很,而且每年都能省下一大笔开支。”居民王趣英说:“用燃气取暖一个月要花3000多元,但核能供暖三四个月仅花2000多元,而且是一天24小时不间断,现在许多小区都盼望着改造。”
网上也一片热议:“家里穿羽绒服的看不得这些啊。”“强烈呼吁扩大范围。”“太羡慕海盐小伙伴了。”……
秦山核电人在核能供暖的新赛道上留下了一道道华丽的轨迹:
2022年,建成了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项目,为秦山工业园区工业企业酸洗、碱洗、恒温、烘干等应用场景提供用热服务,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能耗。
2023年,完成核能公建供热项目,实现了核电关联企业等9家8万平方米核能供暖,核能供热在民用公建领域进一步拓展。
2024年,推进海盐县老年文体中心、秦山街道同位素工程中心等项目建设,并启动文汇景苑小区核能供热试点改造项目建设,可望在一季度末具备供暖条件。
2025年,将围绕海盐同位素产业园、高铁新城和南北湖“零碳未来城”等区块进行配套方案研究,持续推动核能供热项目开枝散叶。
“我们核能供热项目能够发展这么快,都源于秦山核电领导居安思危,超前提出的与海盐县携手打造‘零碳未来城’的远景规划。”曾参与前期规划的原海盐县核电办主任、被誉为中国核电科普宣传第一人的徐浏华充满激情地说。
何谓“零碳未来城”?简单来说,就是“零碳能源+产业之城+科技之城+生态之城”,即依托秦山核电基地,采用企地共建模式,开展核能综合利用,投资千亿,产值千亿,打造国内首个、国际领先的核能零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听到这里,我怦然心动,被秦山人划破长空的浩然之气而大为振奋:这不就是我国核电事业蓬勃发展的未来远景吗?
梦想照亮现实。
从2020年秦山人开始谋划论证,到2021年7月份“零碳未来城”的先导项目核能供暖工程宣布正式开工,短短3年间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集中供热的“领头羊”。
2022年10月,又一个“零碳未来城”的先行项目——我国最大的同位素生产基地在海盐县正式启动,将核能从“单一型选手”转向“全能型选手”。项目总投资4.6亿元,规划建设五条同位素生产线,用于医疗诊断、探索外太空。
2023年6月,秦山核电与海盐县联合推动同位素产业链发展,到年底已引进16个相关项目,投资总额60亿元。
近年来,志向远大的秦山人,还推动深化研究核能供冷、汽、氢等紧缺能源,力争后续能够为出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提供零碳能源保障,助力其更好地应对和占领国际市场。。
放眼望去,核能综合利用在因秦始皇东巡而得名的秦山脚下已形成燎原之势,宛若簇簇鲜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
秦山核电副总经理陈明东满怀信心地对笔者说:“建设‘零碳未来城’是我们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大背景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之举,是中国核电城新时代的升级版,将有力地推动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的迈进。”
核能创造美好未来!在海盐的两天紧张采风,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从“怕核”到“拥核”、从“避核”到“爱核”的“零碳未来城”的形象已初步呈现。按照秦山人的规划,预计到2030年,可以建成高质量的“零碳未来城”,助推海盐县实现“核电共享梦”,再创秦山核电“国之光荣”新辉煌。
就在作者撰写此文时,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山东省政府印发《支持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实施方案》。我猜想这一宏伟蓝图的绘就,与海阳核电站所具备的“硬核”力量是分不开的,随着3、4号机组于2027年全面投产,5、6号机组及一体化小堆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在这场“绿色低碳”的重大战役中山核人定会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核能应用已经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以预见,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素有“仙境”美誉的烟台,必将早日建成我国北方最具魅力的生态之城,成为绿色发展的璀璨明珠,向世界展示中国城市在绿色转型道路上的卓越成就。
作者:邓兆安
责编:
审核:李云霞
责编:李云霞